《人生海海》里的父亲,一个被人忽视的悲剧角色,也可能是作家的一个大伏笔

好久没有被一部小说感动了,我现在是第三次在听喜马拉雅FM上的多人剧《人生海海》,当然是一边做事一边听,第一遍是花了整个晚上通宵听,第二遍是一边睡觉一边断断续续听。

这部长篇小说是作家麦家的新作品。前段时间听严歌苓的小说听了不少,主要是一种新奇感,很多年以前听《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给我的更多是震撼,而麦家的《人生海海》给我的是感同身受,一种悲伤得只想上床去休息的想哭的感觉。一个香港作家在读完《人生海海》之后说麦家是一个心理上受过伤的男人,也许这才是这部小说会如此打动我的主要原因,不管是严歌苓还是陈忠实,或者其他很多知名作家,他们的作品都从来没有给过我这种 “作家是个受过创伤的男人” 的感觉。

另外,严歌苓作为女作家,她手下的小说主人公基本上都是女性,很难感同身受,《白鹿原》写的是北方农村的故事,同时里面也没有一个上校这样的近乎完美的并不太现实的悲剧角色,所以很难说被哪个角色感动。大多数中国作家笔下的主人公都比较贴近现实,是不完美的。

而《人生海海》的主人公上校几乎是个完美的人,他是个男性,和我一样生活在南方农村,敢爱敢恨,人很聪明,善良,正直,但最终还是被时代毁灭,晚年成为了一个失忆的完全不记得自己是谁的儿童,他的孤独、悲凉和不幸让我感同身受。连着听了三遍原因在此。

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喜欢上校这个角色,他是个从最底层从战火中跳出来的英雄,善良的菩萨,哪个时代不需要这样的英雄呢?何况他后来又被毁成那样,晚年只有小男孩的心智,这就让读者都不由自主想去保护他。

也许只有麦家这样本身内心有伤口的作家才会这样去写一个人物。

大多数人都容易被悲剧感动,当一个令人喜欢的几乎完美但又真实的英雄,最后人还没老去就被残忍地毁灭了的时候,很多人可能内心都在抽动。另外,这是一个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一个人在写,也是在给这个悲剧添砖加瓦。卖家的写法很商业化,包括悲剧的设定,包括那些延续了很多年的秘密等,对我这样的人来说很有启发。

但我觉得麦家对主人公上校的最好的朋友 – 我的父亲 – 这个角色的描写是隐晦的,是故意含糊不清的。在小说里,父亲是一个孤独的人,一生中似乎只有从小一起长大的上校这么一个朋友,同时,村里人一直在说他和上校其实是一对鸳鸯,这个谜团一直到小说结束也没有完全解开,当然上校肯定是straight,但父亲则很像一辈子都是在对上校单相思,他一辈子都被人防备,被人误解。上校一辈子都活在明处,坦坦荡荡做人,他则一辈子都在躲藏,连自己的父亲都暗地里说他是雌老虎,很可怜,是小说中另一个悲剧人物。

小说里的爷爷很害怕村里人说自己儿子有那个脏病,让家族蒙羞,这几乎是一个比上校肚皮上的秘密更大更沉的巨石,一直压在小说中主要角色的心上,尤其是爷爷和父亲。我想爷爷估计其实一直是知道自己儿子的真实性取向的,所以才会如此丧魂落魄,甚至会不惜把上校的藏身之所告诉了公安,然后被村里人惩罚,搞得一家子家破人亡。毕竟他只有这么一个儿子。

可能是由于主流读者对这种禁忌之恋的接受水平有限,又或者是出于其他顾虑,作者麦家没有把这个迷解开。

麦家说他本来的计划是写一个三部曲,那就是说可能还会写两部续作,也许这个谜团会一直延续到第二部甚至是第三部才解开。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