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先声:毁家革命 瘐死囹圄

(郑先声烈士传略-1865年至1910年春)

    郑先声,字子瑜,1865年(清同治四年)古历三月十七日,生于今长沙金井镇民主村桃花源屋,系清太学生。

    妻汤峙鹄,自幼工诗、文、刻、画,曾与徐特立、谭运生(海军中将正时泽之母)、黄国厚等人,先后任教湖南周南女校、湖南衡粹女校及萍乡正本女校,思想进步,胸次开朗,对丈夫从事革命事业,总是衷心拥护,积极支持。

    郑先声从小聪明活跃,求知欲强,幼年时代,常以岳飞、文天祥、李自成、洪秀全等英雄人物自诩,因此,他为人豪爽,胆略过人,生活艰苦自励,不尚虚华,性情峻极,见恶奋袖,毫无假借,颇有豪侠风度。

    ①瘐死囹圈:即平日所说牢死在狱中。

    他二十多岁考中秀才,后又肄业两湖书院。在此期间,广泛结识了各阶层的进步人士,思想认识得到极大的提高。特别是目击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愤然弃读,从事革命反清活动。

    郑先声在长江流域和瓯、粤、燕、津一带.与革命党人广为联络。1900年李燮和、周震鳞到上海与郑先声密商,准备在长江流域组织一次大规模的举事,不料事未成而风声已露。清廷查办甚急,李、周乘间避日本,郑先声被捕下武昌狱。因严刑无口供,无实据,由其妻汤峙鹄乡方营救得释。

    1903年元月,郑先声与李燮和等在长沙创立了“黄汉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不久,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发起成立“华兴同盟会”,郑先声又慨然参加,并成为骨干分子。

1904年冬,黄兴因谋炸文武官员事泄,避走日本,郑先声接长“华兴会”会务,积极经营,声势越来越大。《湖南日报》以头号字 体标题:“郑先声、刘揆一活动长江流域,岌岌可危”。官吏派人搜捕甚急,在此情况下,郑才离开湖南,奔走于长江下游一带,继续联络同志,积极筹谋起义。

郑先声在整个奔走呼号的革命过程中,经济问题是一沉重负担。曾先后将家产田租一百五十担,房屋十间典卖一光。好在其妻汤峙鹄支持他的革命事业,毫无怨言。在一短暂时期中,曾于旧居的过道内砌一小土灶,汤峙鹄亲自打柴、提水、做饭。因火舌经常伸出灶外,有燃眉之虞,汤口占道:“生柴自斫瓮亲提,火焰无情上画眉”。郑应声联道:“虏祸未平家已毁,挥戈看我殄胡骑。”字里行间,充满了革命的顽强意志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1904年夏,郑先声在九江组织一批进步力量,想夺取军装局枪械,惨遭失败。避匿于傅熊湘等在上海所办的报社中,他每与同志谈及国事时,无不怆然泪下。同仁们对他的爱国情操,深为敬服。都解囊相助,劝其东游。于是郑先声东渡日本,又最早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并派他担任斩杀部职务。他不安长期株守海外,亟思归国进行活动,同志劝阻无功。他的行止早在清廷鹰犬的监视之中,当他此上京津时,密探急报两江总督端方。端方急于拿获郑先声,先悬赏千金,不得,后又增至五千金。当郑先声抵达上海,船刚靠岸,就被逮捕,解往南京关押。

    郑先声入狱后,其妻多方营救,都无济于事。连续四年,多次刑讯,未吐一辞,直至1910年秋,狱中病疫流行,郑先声身染重病,竟于八月瘐死狱中,时年四十五岁。

    辛亥革命胜利后,国民政府在南京雨花台为郑先声举行追悼会,陆军部长黄兴亲临主持,并亲书挽联云:“志士竟如何,忆论项谈荆①,回首犹思五藏国②;英雄今若此,对秋风黄叶,伤心怕上雨花台”。

1912年(民国元年),国民政府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他下令以端方在江苏私宅为郑先声等六烈士祀祠,并电令湖南都督谭延闽祀郑先声于湖南烈士祠,同时追赠郑先声陆军上将衔,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以千金恤其家属。

    ①论项:项是指楚项羽,因帝业未成,自刎乌江;谈荆:是指战国的荆轲,因刺秦始皇未成被杀。

    ②五藏国;指日本。

附:    临时大总统令

    据陆军部长黄兴呈称:“长沙郑烈士先声、杨烈士卓林,同忠国事,同为端方所害,同死江宁地方,请以太平门外玄武湖端方私建之房屋一所,作为二烈士祠一案,奉总统批:“陆军部核办”等因,奉此。祗领之下,遵即交本部军衔局核议去后,旋据该局长督同科员逐一调查:“二烈士一惨死于丁未二月,一瘐死于.庚戌八月,见残于一人,就义于一地,被祸既烈,身后又极萧条”。先后报告前来,实与原呈一致,经本部查复无异。以之拨作祠堂,并各给恤银千两,揆诸彰善瘅恶公理,尚无不合,理合具文申请总统准予立案拨给,批示遵行,以恤孤寒,而彰忠烈,实为公便。再吴樾、熊成基,安徽人,杨笃生,湖南人,前均谋炸端方,未得一逞,迨后吴震以一击,熊举烽燧于大江之矣,杨痛黄花岗之大功不就,于英伦蹈海以殉,亡身报国,与杨郑二烈士先后合符,事同一律,可否共祀一祠,并照给恤银,以存忠裔之处,出自钧裁,感深存殁”。等情前来,按民国缔造之功,匪一手足之劳,睹兹灿烂之国徽,尽系淋漓之血迹。以上诸烈士,或谋划未成,痛遭斧刃;或事机忽败,瘦死囹圄;或奋铁弹一击;或举义旗乎万夫;或声嘶去国之呤;或身继蹯海之烈,死事既属同揆,庙食允宜共享,该部所请自属可行。尚有陈烈士天华,先后屡同义举,均未获就,乃发愤著书,凡数十万言,皆扬民族之精神,盖因民族学说灌输人心,已非朝夕,故铜山崩而洛钟应,光复大业期月而成。陈烈士与杨烈士生平最善,其蹈海事迹亦复相同,应予合祀一祠,仰即遵照办理可也。

                                           中华民国元年    月    日

  作者:郑家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