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玖莹先生,今年九十八岁。现旅居台湾台南市平安古堡,深居简出,以诗书娱老。台湾编印的《国内名人录》收辑朱老悬之书斋二联:

    (一)

    有半房书贫亦乐;

    仗一枝笔老犹雄。

    (二)

    敢以退休忘国是;

    拼将余力作书痴。

自甘淡泊之志,忧国忧时之情,溢于言表,为海峡两岸亲友所传诵。

今年农历十一月初八,为朱老九十八岁寿辰,台湾财政部和文化部与各界名流及朱老的亲旧,于十一月四日至十二日为朱老举办“百年祝寿书法展览”等一系列活动,台湾当局军政要员都派人前往祝贺,并献上寿匾,规模宏大,盛况空前。书展上展出了朱老一百零一幅书法力作,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作品最早的为一九四六年书写,最新的是近年作品,时间跨度达五十年。与此同时,还有朱老向日培养的十位得意门生现场挥毫,以抽奖方式赠给与会的幸运来宾。集四美二难于一堂,为祝寿展览平添了别开生面的百年难逢的书法佳话。台湾大小各报连日于显著地位以“朱玖莹提前过百岁,贺客盈门”。“全家团圆,玖公笑盈盈”。……醒目标题,作出系列报导,在台尚属创举,玖公也甚感欣慰。

朱先生是金井镇鹤霞园人,出自书香门第,其父树楷老先生汉学根基甚厚,曾为塾师,家中藏书甚多。朱先生在严父薰啕下,诸子百家,几乎无所不读,每览史载忠臣义士辉煌业绩,总是叹赏不止,领悟尤深,为以后的立身从政,打下了丰实的基础。

民国十六年和十九年,革命先哲杨立三将军在金井地区搞农运时,一些革命口号和文告,多出朱手,很有推动力和号召力。乡耆易增虔先生在《长沙县文史资料》第二辑上写道:

“……那时金井农运中的宣言传单,大多出自朱玖莹先生手笔。他曾在大会上讲解历史上的井田制度和孙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的进步主张,提高了农民的觉悟。’’

朱先生从书史中受昔贤激励,幼有壮志,弱冠,与二三知己徒步南下,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当年一湘籍营长在北伐战争中壮烈牺牲,朱作联挽之,以书文并茂受知湘军总司令谭延阊,谭当面称赞云:“后生可畏将来作书从政,成就必不在我之下。”遂总司令部政务委员兼秘书。列宁逝世,孙中山的致祭电文,即朱衔命执笔。后调任北伐军《政治周报》社长,武昌行辕秘书。北伐胜利后,被任为内政部土地司长,以富有才干,受知当局,出任河南商丘、南阳两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后任衡阳首任市长、省府委员、厅长、川湘鄂三省边区绥靖公署秘书长、省民政厅长兼代湖南省政府主席等职务。作事大刀阔斧,勇于任重,是当年不可多得的政事人选。

任职中州时,正值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是他从政生涯中的鼎盛时期。下车依始,即惩治恶霸,铲除鸦片,澄清吏治,整顿治安,兴办学校,优恤孤寡,举凡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莫不殚精竭虑,全力以赴。抗日时期,还创办团练,配合孙连仲将军,一举收回失地——新野。因而治绩昭著,厂留去思。当时论者谓:“全国专员中的佼佼者,南推蒋经国,北数朱玖莹”。“北朱南蒋”,互相媲美。犹忆某年,朱先生长子中共长沙市委委员朱尚同同志探亲心切,只因当时两岸关系紧张,不能直接赴台,只好父子相约在香港晤面。大陆授意驻港中国新闻社负责安排朱氏父子聚会,并向朱先生宣传党的统战政策,动员回大陆。朱先生谓:“我旅台四十年,发白齿落,久萌归志,只因大陆阶级斗争如火如荼,异己如我,其能见容,迟迟未归,其因有自。今日大陆政通人和,我当买棹而归矣。”肺腑之言,坦诚相告,不失长者之风!

朱先生已达百岁高龄,在他的人生轨迹中,可歌可颂的佳话尚多,因限于篇幅,留作

续记。

作者:刘志琨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