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形山前飞出了金凤凰:记金井茶场(厂)的发展史

金井茶场(厂)这只金凤凰是怎样诞生成长和腾飞起舞的呢?一言以蔽之,它是合作化的奠基,大跃进的产物,改革开放的成果。

一九五七年,在金井高级农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王茂聪、社主任杨长连同志的倡导下,于一片林木稀疏、荆棘丛生,供炊不足的社员烟火山中,开垦茶园三十亩,以此作为基础,成立专业队,由易春华同志为队长,负责整土种茶。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借助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组织大兵团作战,大举开垦茶园,到一九五九年,茶园面积达四百亩,正式成立金井茶场,下属三个区队。大规模的茶场,就随着大跃进的步伐而产生了。

可是,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金井茶场在发展过程中,同样也遇到了很多波折。

六十年代初,正当新开垦的茶园初见成效时,碰上了纠正共产风,处理一平二调,食堂下放,茶园解散,一片成型的茶园,分到备家各户经营。历时两年,茶蔸退化,得不偿失。历史告诉人们,只有集体经营,专业管理,才是茶园的唯一出路。

六三年底,公社党委又调王茂聪、刘根发等同志组织劳力,二上茶场,收回茶土,集体经营,使蔫萎欲枯的茶蔸又重新复苏。

待金凤凰的羽毛逐渐丰满时,又遇上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各路造反派打着抓阶级斗争的大旗,把个好端端的茶场冲个稀巴烂。干部受围攻,场员逃风险,又出现了二散茶场的萧条局面。

光阴不断流逝,不能眼睁睁望着茶场瘫痪下去,“文化大革命”后期,动荡初安,人心稍定,公社又调贺建华、代荣华等同志,再度组织劳力,三上茶场。

经过艰苦努力,恢复了“文化大革命”的创伤,茶场又获得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从此结束了“一开、二散、三上”的历史。

随着人们的规念更新,社队企业的发展,为了工作的需要,七三年公社又调王茂聪同志重返茶场工作。鉴于以往茶场领导班子更换频繁,缺少长远计划,茶场要有远景安排,干部务必相对稳定,从而公社党委对办好茶场,全权交给了王茂聪同志。王在一次公社大会上表示:誓把茶场的宏伟规划,付诸实施。于是领导场员继续开荒拓面,建立制茶厂房,更新设备,扩大加工能力。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奋力拼搏,使茶场面貌为之一新。

为了改变茶叶产低质高,不能走俏市场,以及权属不分,产销异路,因循守旧,后劲不足,经济效益差,劳动报酬低,发展滞后的状况,必须另辟蹊径,走出低谷,迎上改革潮头,注入新的活力。于是全体干部职工开展讨论研究,献策献计,群策群力,集中意见,在公社党委的支持下,订出“四改、五变”的方案,逐步实施。

政策优越,领导重视,干部努力,职工勤奋,是茶场发展的根本内因,但是七百亩茶叶基地,周边涉及到三个村数千村民,没有一个安定和谐的外因,对茶叶生产是不利的。吸取历史的纠纷教训,改治是前提,认识到场治必须结合群治。为此,召开附近村民代表座谈商榷,每年提取人民币五千元付给山主的土地分红。从此权属分明,村民受益,矛盾减少,维护茶场的人多了,形成了协调互利,场治加群治两个积极性。

茶叶夺高产,改土是根本。经过周密规划,干部跟班,一场浅土改深,螃土改平,梯土改型,瘦土改肥的攻尖战打响了。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终年奋战在茶土里,不几年工夫,全场普及了高标准茶叶基地,为高产优质茶奠定了坚实基础。

茶叶要稳产,改种是关键。通过引种、示范、培植,产量显著提高,从而全部更新,改换良种,为高产稳产提供了保障。

改制是科学育茶的办法。改传统直播种茶为扦插,既简化了播种环节,又缩短了生产周期,提前采摘,向时间争效益。

由低变高。在亩产干茶几十斤,年产干茶几十担的基础上,实现了年产干茶五千多担,亩产干茶七百多斤的典型,是长沙境内之冠。

由粗变精。过去简单粗制的茶叶,不仅效益不佳,而且销路不畅。为了提高产品档次。变粗制为精制,从而效益显著增长,市场非常走俏,一举成为金井名茶,驰名各地,誉满神州,两次荣获国家银质奖,一次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质奖。质量感动了上帝,凤形山前飞出了金凤凰。

手工改机械。茶叶生产与粮食生产既争劳力又争季节,以往手工采茶占用大量劳力,春耕大忙季节,正好采茶高峰期,插得田来茶要老,采得茶来秧要黄。为解决茶粮争劳的矛盾,购置了采茶机,实现了采茶、运输、加工一条龙机械化生产。茶厂加工能力,除加工本场茶叶外,每年还为场外加工干茶四万担,让过去的手工操作变为历史陈迹。

生产型变为经营型。企业前期,处于单纯的生产型,茶叶出厂,必须交供销社经销,年终结算时,除去成本开支后,所剩无几,职工劳动工资,由公社划拨劳动工分回生产队参加分配,七折八扣,有名无实,场员有云“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挖茶园,暑往寒来场内转,只见茶叶不见钱”。摆在企业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因循守旧,捧着金碗讨饭吃;一是走出金井开辟市场找财源。正当经济大潮到来时,王茂聪同志走南闯北,寻找信息,拓宽市场。在质量第一的规范经营中赢得顾客,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多次受到省、市、县和区乡的嘉奖。前来参观、取经、视察的人,络绎不绝。金凤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王茂聪同志退休后,镇政府决定由王松力同志接掌茶场(厂)的领导工作。王松力同志在老一辈艰辛创业的坚实基础上,团结全体干部职工,抓住机遇,再接再励,再创辉煌。实现年产值达一千六百万元,年利税一百六十多万元,上交财政每年20-30万元不等,每年发放劳动工资八十万元,社会福利捐资四万元,现有固定资产净值四百八十万元,流动资金三十多万元。终于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没有辜负历次历期经过数十年风风雨雨,数以千计在茶场(厂)的干部职工,奋力拼搏的苦心。

   希望王松力同志驾驭着金凤凰,扶摇而上,直搏蓝天!

   

作者:饶运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