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社会,金井地区的民间文化娱乐生活,虽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是形式多种多样,内容颇为丰富多彩。一般来说:元宵节玩“龙灯”;春插以后,各城隍土地庙唱“皮影戏”,求得无虫灾水旱;秋收前,则抬着庙里菩萨“行香”;秋收后则举行“庙会”;还有很多江湖艺人来此卖武、玩杂技、耍猴、演地方花鼓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现在单讲“庙会”一项,它是群众为了感谢神明保佑了丰收,选择境内一座有戏台的大庙,组织演戏活动。一是请菩萨看戏,以答神庥,二是神人同乐,庆祝丰收。由于时值农闲季节,群众又爱看戏,号召力很大,士农工商,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如潮水一样向庙内涌来。
正如南阳庙的戏台对联所云:“乡人皆好之,告往而知来者;贤者亦乐此,于今可见古人。”开演之前,戏场内外,万头攒动,呼朋唤友,招亲觅戚的喊叫声,青年男女的打闹欢笑声,摊贩、戏台上紧急开场锣鼓打响后,才各自找好适当的位置站好。锣鼓过后,生、旦、净、丑各种角色亮相表演时,皆注目而望,屏息以听,鸦雀无声。当演到紧张精彩时,则掌声雷动,欢呼叫好,经久不息。上演的剧种,一般是从省城请来的湘剧科班,上演群众喜闻乐见的古装湘戏。出演的剧目,由组织者(首士)和群众协商,根据角色的艺术水平,点他们拿手的折子戏;如果角色齐全,就点《三国演义》、《岳飞传》、《杨家将》、《水浒》、《西游记》、《说
唐》等,这叫做盘传。有时也由地方艺人和文化人演《双簧》、《快板》、《渔鼓》、《数来宝》、《顺口溜》等有地方特色的文明戏。
笔者对金井“南阳庙”和清泰桥“长沙庙”演文明戏中的两段“顺口溜”特别感兴趣,记忆最深。它的形式是五六人或七八人(不拘一格地)站在台上,面向观众,身着号衣(编了号码的衣服),第一号起头,接着是二号、三号……周而复始。
要求是:由群众议题,用“顶针格”说下去。(意思是第二句的头个字要顶着第句落尾那个字,三句顶二句,四句顶三句……)字虽不同,音韵要同,不能胡来,全篇结尾,要回顾题目,才算合格。语句三言、四言、五言不限,成语、地名,俗语都可,要一气呵成,不能停顿,越快越好。难度是相当大的。
现将它记录于下,以飨读者。“南阳庙”演的顺口溜题目是<张胡子做寿》张胡子做寿,寿比南山,山豺狗,狗屁不通,通达四海,海不扬波,波澜不兴,兴得巧,巧言令色,虱婆子,子肖孙贤,贤者多劳,痨病鬼,鬼老大,大锣大鼓,鼓舞精神,神气八担,旦旦而发之,栀子花,花姑娘,娘偷和尚,上坡子街,该死该埋,埋你进眼,眼目所见,见了鬼,鬼喊鬼叫,教脑壳,确实不错,错七错八,八股文章,《张胡子做寿》。
长沙庙开秋,秋收很好,好看又好吃,吃筵席,昔时贤文,文质彬彬,冰梅酒,酒色财气,气运来了,了不得,得其所哉,栽鸦片烟,烟有毒,毒死人,人人吃亏,亏了帐,帐桶子,子女情深,深谋远虑,泪水长流,留连忘返,反目为仇,仇人见面,面色不改,改天换地,地灵人杰,绝代鬼,鬼头鬼脑,老而不死,死得血,血气方刚,刚正不阿,阿弥陀佛,福寿康宁,宁神静气,气血调和,和气生财,财源茂盛,盛气凌人,人心不足,足智多谋,谋则必成,诚惶诚恐,恐惧万分,分清是非,飞短流长,《长沙庙开秋》。
作者: 孙格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