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金井地区有一老学究郑晋凡先生,学识渊搏,文思敏捷,因早年科举不第,
教书为业。1934年,他在沙田樟树屋设馆时,我才十多岁,随二三知己在那里就读。记得一年秋天傍晚,师生十余人在校外散步聊天,忽有一位衣衫破旧,却器宇轩昂的中年人前来问讯,欲言又止。晋凡先生问道:“这位客人贵姓?”答日:“小姓一个宋字。”晋凡先生又道:“看宋先生举止,大概是一位游学先生吧?’’宋先生忙道:“正是。浅学穷途末路,游学糊口,今日天晚,想在贵馆借宿一宵,不知尊意如、何?”
郑先生说:“我这里有一上联,你能对得出,就请入馆餐宿。”宋先生说:“请赐教。”郑先生念道:“北往南来,看斜日西沉,谁为东道?!”宋先生稍加思索念道:“冬寒夏暖,喜先生春色,想打秋风。”郑先生笑道:“春夏秋冬对东南西北,不但工整,又切你的心意,绝妙!绝妙!请进,请进。”
他将客人迎进书房坐下献茶后,问道:“宋先生家住哪里?”答道:“在下是江南人。’’郑先生又随口念道:“四水江第一,四方南第二,先生称江南,还是第一?还是第二?”宋先生答道:“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寒士本儒人,也不在前,也不在后。”郑先生听了,肃然起立执着他的手说:“此一上联的难度很大,尤其结尾那句问话,我谅你不好回答,谁知先生别开生面,答得不亢不卑,而且不失读书人本色。人称江南多才子,名不虚传。”连忙叫厨房备酒肴,两人对饮,侃侃而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一连留宿两晚,谈天说地,述古论今,互道命途偃蹇,世路坎坷,不胜叹息。
到了第三天,郑先生见宋先生去志已决,便送他两块光洋作路资。宋先生接着说:既扰郇厨,又承馈赠,云天高谊,永远不忘,那么我就此告辞了。人生遇合无常,想来总还有追陪杖履,从容受教之日。”
(孙格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