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说描绘的没有战争的和平世界仅仅打动了我们现代人,也让很多古人神往,于是我们金井镇就有一个桃花源村,在靠近金井的浏阳也有另外一个桃源村。

浏阳的桃源村就在金井镇的隔壁,村里有个地方叫做石船,颇有些神秘。

我前段时间在浏阳的大山里徒步,听当地桃源村一位前任村支部书记说起一段当地的关于石船的历史。

他说石船位于桃源村一个峡谷中的小溪旁,以前真的有一艘石头船,还不小,是石匠凿出一块块石板,堆成一艘船的形状。石船是青石板堆成,因为那个地方历来产青石板,用来铺路,或者做墓碑。书记说,那个不太起眼的没什么水田的村子直到八十年代都人丁兴旺,很繁盛,不知道是什么当地产品让他们有财力出钱建这么一艘毫无实用功能的石船。

浏阳桃源村石船所在的小溪位于半山腰的位置,这里地方现在看上去不可能有深水,无法行船。村庄都位于大山中,地少人多,种粮食种红薯发不了财,应该是那个青石板场带动了村庄的经济发展。

如今这里还有一个青石矿,位于桃花岭上,一车车的石头被运到周边的各个建筑工地。想必当年那个青石场也位于桃花岭上地势比较高的地方。那些石头被石匠整成条石之后要运出去,靠车子推很费力,利用小溪这条水道运石出山就可以节省很多体力。

虽说小溪不宽水也不深,但是可以筑几个坝,让水深一点。到了山脚下,小溪汇集成小河,想必曾经是当地一条重要的水道,估计是有船的。除了石板,其他山货和生猪等土产通过船和竹排运到赤马等古镇要省很多力气。

青石到处都有,不稀奇,但是能够天然做成青石板的矿并不多,这里的青石本身具有页岩的片状属性,生产成本比较低。

也许那条石船的捐助家族就是当地做青石板生意的人家,虽说销路不算很广,但是几百年的财富积累,可以让一个家族过得相当殷实。

石船旁以前还有一个古建筑,叫做化字楼,有几丈高,也在解放后被毁掉了。据说这个化字楼是读书人用来烧掉自己练字的纸的,想必练字之人认为,字乃读书人精气所化,不能用粗俗的土灶来化掉,也不能用作其他世俗用途比如包东西。

你看,这深山里还曾经住着这么讲究的儒雅人物!

前几天我去敬老院,和一个姓黄的七十四岁小个子老人聊天,他是金井镇蒲塘村人,这里一直是长沙县的贫困村。蒲塘在历史上是出了一些大人物的,绝对不是什么贫困村。黄姓老头告诉我,他完小毕业后本来有机会学医,但是因为有两个伯父和一个堂兄都在台湾,受到牵连,使得他只能一辈子跟着那些正常身高的男人出工,只能拿八分多工,还打了一辈子光棍。虽说家里出了几个去了台湾的,但解放前他家里不算富有,大概祖上有人做过官而已。他的祖父以前是个地地道道的读书人,一辈子不做事,只喜欢读书,由于家境不差,所以也懒得教书。

这个祖父是个当地很有威望的开明绅士,为人正派,土改时当地老百姓都只说他的好话,没一个人说他一句坏话,结果有两个儿子一个孙子跑去了台湾的老人愣是奇迹般地没有被打成地主。

民国时期,不管是从物质还是精神层面来比较,城乡差距都比现在要小很多,文明的种子似乎在每一个乡村角落都不卑不吭地开出了野花。

回到石船。

设计这艘船的先人不仅仅是用石头堆了一艘船,还有一些配套工程。石船旁小溪边的巨石上有大大小小的竹篙洞,就是插船篙的孔,有的有饭碗粗,当年载满青石板的竹排往下游走,需要用力撑,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个洞,上货的时候也需要稳定竹排,需要这种孔来固定。这些孔应该还在,下次组织户外活动的时候可以去看看。

最有意思的是,岸边的巨石上还有一个大屁股印,肯定是石匠凿出来的,不知道是不是“坐收渔利”的寓意。

当我听到桃源村书记说起石头上的屁股印的时候,马上想起了我们王家祠堂乡村旅馆所在的村子里,一个我们经常去开展户外活动的峡谷中,有一个叫做 仙人打屁的地方,小溪边的巨石上也是有一个大屁股印,而且屁股中间还有一个鸡蛋大小的圆洞,我们小时候都见过,当地人不明白怎么回事,就把那个地方叫做仙人打屁。

我之所以要介绍桃源村这个我并不熟悉的地方,是因为这艘石船是少有的大型艺术雕塑,所体现出来的浪漫似乎与明清以来的刻板不太一致,感觉只有唐朝之前的中国,才同时具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和开放洒脱。在我们长沙东乡,明清以前的古迹很稀少,我们对于明初洪武落业之前的历史一直是一头雾水。如果这石船和我们后山的仙人打屁真是唐朝以前的建筑,那就很有研究价值。

很希望在不久能够组织一个以石船为课题的研学之旅,就去这两个地方研究历史,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报名?

把视线拉到我们金井来,如果石头上的大屁股表示“坐收渔利”,那中间的圆洞也可能是用来固定竹排的,比如在这个圆孔中插入一根结实的杂木,然后将竹排用绳子绑在杂木桩上。

现在的小溪水量很小,也不宽,但是想必以前古人建了不少水坝,把水位抬高。竹排如何下水坝呢?这个用一种滑板之类的装置应该就可以做到。

仙人打屁所在的小溪下游不远处,有个村庄叫六和桥,当年这条小溪上有一座桥,是黄英寨上庙里面的六个和尚化缘修建的。看来现在的小溪以前是一条小河,所以才要修桥。老街上的田壁君老人写过一篇文章,记录仙人打屁这个地方,说这里以前的确是可以走竹筏的。

兴许,这两处古迹是比唐朝更为久远的年代的遗存,比如先秦时期。那时候的气候和现在想比变化很大,降水量很丰富,河里水很满。

又或许,这两个古迹还是远古时期那场大洪水曾经发生过的证明,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纪念方式,兴许是当年的最高水位的标记,或者那里是当年很多人乘坐竹筏逃生登陆的地点。圣经中记载的诺亚方舟和大洪水的故事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神话传说流传下来,包括中国,欧洲和美洲,除了澳洲和非洲。

我们这里的先民很多可能死在了洪水中,幸存下来的人用这样刻骨铭心的方式来纪念这场滴血的灾难。

《山海经 海内篇》云:“洪水滔天,鲧窃息壤以湮洪水。”
《孟子 滕文公》云:”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淮南子 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点击这里了解一下关于这场世界范围内的史前大洪水的分析。有很多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在研究这个大事件,大家公认的解释是,当时地球被一颗彗星砸中了,才引起《淮南子》说描述的大火与洪水同时到来。

可惜,桃源村的石船在大跃进时期被当地人拆掉了,石块被抬去做了一所小学的地基。仙人打屁那处古迹还在,但是也长满了杂木,完全看不见了,要当地老人带着去寻找(有个老人为了保护这个古迹,故意遮住了)。我经常带着游客和学生去那个地方所在的峡谷走,注意到古迹附近有一丛竹子,每年都是提早几个月长笋子,很是神奇,不知道是不是地底下有什么温泉。

我这人对遥远的事情总是特别感兴趣,比如说太空,比如说原始社会,比如说先秦时期的金井(所以我不适合开车,因为总是胡思乱想,而且肯定发不了财)。但我很高兴,似乎和我同类的人也不少,欢迎有事没空来坐!

以后金井要是能够把乡村旅游做起来,这两个古迹可以好好做一篇文章,说不定真的是远古时期的先民创作的呢!

说明:下面这篇文章和上面的文章没什么关系,我的网站上有不少前三期《金井漫话》上的文章,方便喜欢这套书的朋友看,因为大部分人没有看过纸质版金井漫话,现在也没人印刷了。《金井漫话》上有一些文章有些充数的嫌疑,比如下面这篇,和金井没什么关系,删除又有些不忍,毕竟孙老师是这套丛书的创始人和主编之一,功不可没。他的文字功夫在当时的金井也的确是数一数二的,所以放在下面给大家看看。

漫话马

作者 孙格非, 摘自 《金井漫话》

  马之为用大矣。古时交通工具落后,人货流通,水路靠船运,陆路靠马驮。杨贵妃爱吃鲜荔枝,唐明皇专门派一队人马,从数千里以外的广东和福建由驿路把鲜荔枝运到长安,供杨贵妃享用,不知跑死了多少马匹。当时若不是有马作交通工具,杨贵妃再受宠,怕也吃不到鲜荔枝。

尤其在古时刀戟戈矛相撞的近距离战争中,如果只有良将而无良马,也难取到胜利。如岳飞帐下的良将高宠,在牛头山上战金兵时,金兵利用一个山坡,连续放下十二辆铁铧车来辗他,他一连挑开了十一辆,挑到十二辆时,坐马口吐鲜血,把他掀翻在地,被铁铧车碾得稀扁。后人有诗吊日:“……全功未竟身先死,可恨将军马不良。良马既通人性,也有感情,既能助主立功,也能救主和殉主。

古时的良马,名传至今的很多。如载周穆王周游天下的‘‘天龙八骏”,一名“绝地”,飞奔时,足不践土;二日“翻羽”,行越飞禽;三日“奔宵”,昼夜行万里;四日“超影’’。逐日而行;五日“逾辉”可负千斤而行;六日“超光”,其行如飞,一形十影;七日“腾雾”,奔山涉水,如履平地;八日“挟翼”,身有肉翅,其行如风。秦始皇有匹良马名“夜照白”,张良在博浪沙椎击始皇时,不是“夜照白”跑得快,险遭不测。

楚项羽有匹马名叫“乌骓”,载着项羽转战数万里,灭秦而成帝业,后来楚汉之争项羽失败自刎乌江,马也不吃不饮,饿死殉主。刘备的良马名“的驴”,在一次战斗中,被敌追至“潭溪”,溪宽数丈,水深流急,在此千钧一发之时,“的驴”一跃而过“潭溪”,救了刘备。关云长的良马“赤兔”,得之于吕布,载着关云长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后因关云长恃能骄傲,败死“麦城’’时,“赤兔”马也活活地撞死了。

唐太宗李世民凭着六匹良马辅佐他的父亲李渊南征北战,消灭敌手而有天下。李世民死后,把这六匹良马用汉白玉雕竖在他陵墓前,以示纪念。这六匹良马,一日“白蹄乌”;二日“特勒骠”;三日“飒露紫”; 四日“青骓”;五日“什伐赤”;六日“拳毛过”。后世称为“昭陵六骏”。

薛仁贵的良马“红鬃烈马”,载着他一举平定东夷,建立奇功。

“瓦岗寨”英雄秦琼的良马“黄骠”,在一次战斗中救了李世民,因受了李世民三拜而背时落魄,被戏剧家敷衍为“秦琼卖马当锏’’的舞台戏。

“梁山泊”五条好汉之一的呼延灼,有良马“夜白玉”,呼延灼乘着它打遍天下无敌手。

除此之外,还有康王泥马渡江,做了宋高宗皇帝的神话故事。

就是在现代化武器的战争中,仍然需要马拉炮弹、驮辎重。

在某些战斗中,骑兵作用仍然不小。人们历来用千里马比喻人才,把会发现和选拔人才的人比做伯乐(伯乐名孙阳,是古时会认马的人),可是现在仍然有少数领导不愿当伯乐,视千里神驹而不见,不亦悲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