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澄怀 杨炳兰
置身山巅,视野辽阔;极目楚天,气象万千。依山的座势,背北面南。北面是平江县的漫漫群山,如屏似障;南面是长沙的丘岗坡坨,林丛覆叠,烟云苍苍;凝神谛听,可闻自浏阳东来的阵阵松涛和泪罗江畔西起的鸡鸣鸟唱。近处林舍朗然,田圃舒展;行人车影,燕舞莺飞,无不纤细入微,眼前仿佛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落之际,在晨烟夕雾当中,路若游蛇,山似伏鳖;亭台楼阁,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目下呈现的是一幅大型的泼墨山水画面。这就是长平交界处的兴云山,现为长沙县金井镇仰山村所辖。
俗话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兴云山也有一座庙宇,名日“兴云寺”。据石碑记载,兴云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历数朝起落兴衰,方有如今规模。现任主持和尚智成介绍,兴云寺传世之宝乃大钟大鼓,钟鼓奏鸣时,虽居深山,但几十里以外均可耳闻。智成上接正顺,再上则是性空和尚。性空主持时,正是解放前后,在他手中翻新了简陋的殿堂,现在的大雄宝殿和观音殿均重建于一九八九年。
从八十年代起,中外游客闻名来此寻芳揽胜,络绎不绝,门庭若市。有的浏览古色古香的建筑,欣赏栩栩如生的玉塑木雕,虔诚礼拜;有的流连苍翠如画的山景,追溯佛寺的渊源。据不完全统计,兴云寺每年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而且逐年呈上升趋势。
大雄宝殿肃穆庄严。正中端坐的是海外一家佛学会捐赠的释迦牟尼玉塑雕像。两旁有大小木雕像共24尊。尊尊金光灿灿,慈眉善目,生动的眼神,流畅的衣纹,让人叹为观止。两边墙壁上是28宿和18罗汉的国画。形态各异宛若脚踏祥云,飘然下凡。观音殿中陈设与大殿相似。据说这上百尊木塑均出自该镇东山村一姓李的民间艺人师徒之手。
殿外是100平米见方的坪台。翠竹掩映,绿松垂青,香炉烟火不绝,缭绕殿宇。坪台西向是寺宇大门。两边手书对联一幅,联日“云中观两邑,山庙荫四方”,用鹤顶格将寺名嵌于其中。如今一条公路直达庙门前。沿路而下,左有一泓山泉,右有一眼人工水井;泉
水叮咚常流不息,喝上一口,清凉甘甜。难怪不少香客,带上一只净瓶,盛上一瓶泉水,美其名日“大悲水”,带回家治病祛邪。据说喝了此水,有病病好三分,无病神清气爽。其实这才是真正的矿泉水,不亚于白云山之水,可惜无人开发,否则何须千里迢迢到南粤去求“圣水”。
寺前悬崖下左前方是一座丈多高的宝塔,塔下是圆形的墓穴。供和尚圆寂后储骨灰之用。右崖下便是一条盘山公路,是不少善男信女自发修建的。寺后一档照明电线从平江县三联乡牵接过来,长年累月供寺中照明。近年来,寺中添置了电视机、收录机,古刹中也有现代文明了。
更有趣的是,以此山为界,山北与山南风俗各异,习惯有别。北为平江习俗,南为长沙风味,就连说话的声调字音也有不同。比如长沙人称的“火钳”,平江人则称“铁夹”;山南摆筵席10个菜陆续出齐;山北则先出六碗,抽回四碗,再出四碗,称之为“撤碗”。
兴云山、兴云寺把古今文明融于一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