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静文女士是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的夫人。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徐悲鸿纪念馆馆长。
廖静文女士现年76岁,原籍浏阳市社港镇道坡村。幼年随家人寓居长沙市,抗战爆发后,敌机屡犯,举家迁居长沙县双江乡团山村,直至解放。其间,廖女士一直在外地读书,而她先后去世的祖母、父母、大哥和四弟,都安葬在团山村,团山可称是廖女士的第二故乡了。
1942年,廖女士辗转来到桂林,参加抗战文工团,唱女中音。这时候,徐悲鸿先生任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并积极筹建中国美术学院。为了给美术院准备一批图书,他去了桂林,一是要取回存放在桂林七星岩的四十多大箱图书,同时,登报要招聘一名图书管理员。廖女士因为不喜欢文工团的某人,想到重庆去考大学,看了报上登的招考消息,就报名应考。
通过笔试和面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了。这主持考试的就是徐悲鸿先生。就是这个偶然的机会,廖静文女士和徐悲鸿先生相遇了,从此,廖女士就和徐先生的人民美术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他们住在重庆嘉陵江北岸磐溪中国美术学院。徐先生每天除按时到中大美术系教课外,其他的时间就是埋头绘画。廖女士为徐先生清理图书,整理画案,徐先生作画时,为他研墨、铺纸,渐渐地也爱上了美术,还能帮助渲染。同时也为徐先生洗衣服、打扫卫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廖女士心目中的徐先生不仅是一位严肃认真、和霭可亲的先生。他那在艰难的条
件下刻苦绘画,把多次举行画展的收入全部捐献给抗战中的难民;热心发现和培植美术新秀;平易近人的作风和俭朴的生活习惯;尤其是他进步的政治态度;爱国的热情和爱憎分明的感情等等,廖女士对他由衷地尊敬。同时,对徐先生和妻子蒋碧微女士感情破裂,他独身生活已经七年,身体衰弱,常有疾病,工作繁忙,无人照顾等,从心底里产生同情和怜悯。1939
年,蒋女士在酒宴上当着客人的面正式提出向徐先生分手,徐先生多次要求和好而屡遭拒绝,廖女士也作了多方面的和解仍以失败告终。在这样的情况下,徐先生于1944年在贵阳正式登报声明脱离关系。
廖女士工作在徐先生身边,一天比一天加深了对徐先生的尊敬和同情,她总觉得徐先生应该有个温暖的家,好人应该得到幸福。徐先生对廖女士的心地善良,感情朴实,体贴入微,深受感动。因之彼此之间产生了依恋之情。终于,廖女士勇敢地跨越了年龄距离的障碍,愿意作出牺牲与一个比她大二十八岁的人结婚,愿意为徐先生和他为之奋斗的人民美术事业奉献一生。抗战胜利后,他们在重庆举行婚礼,由郭沫若先生和律师沈钧儒先生证婚。次年八月,他们来到北京,徐悲鸿先生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又当选为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徐悲鸿先生出生在太湖之滨的江苏宜兴县屺亭镇的一个贫苦艺术家庭。青年时代赴法国勤工俭学,专攻美术。1953年9月,在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中不幸猝发脑溢血去世,终年58岁。周总理亲自向遗体告别,极其沉痛地说:“徐悲鸿的死是一个永远无法补偿的巨大损失!”徐先生走得很匆促,没有留下遗嘱。他遗下作品一千多幅,他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代表作家书画一千多幅,这是举世无双的国宝,还有珍贵的图书、图片、碑帖等一万余件。廖静文女士在徐先生去世的当天就宣布将它们全部献给国家。有的亲友劝廖女士说,她的儿女还很幼小,应该考虑到他们以后的生活保障。廖女士谢绝了亲友的善意关怀。她最懂得徐先生是为了我们的国家而竭尽心力收购和保存这些作品,唯恐它们流失到国外去。她认为徐先生是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和他的收藏都应该属于人民。这样做,正是实现了徐先生生前的意愿。这年.廖女士到北京大学去学习了,徐先生生前一直为她辍
学而惋惜。次年,廖女士将徐先生用卖画的钱买下的房子,周总理亲笔题写的“悲鸿故居”,政府已辟为的徐悲鸿纪念馆,也捐献给了国家。57年,廖女士担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造反派叫喊要烧掉徐悲鸿的作品和收藏,廖女士在被造反派打得遍体鳞伤时,给周总理写信,这些作品和收藏才得以保存下来。后来,因修建地下铁道纪念馆而被拆除。72年,廖女士写信给毛主席,要求重建纪念馆,毛主席亲自批准恢复。因建馆工作困难重重,经过十年的努力于82年才建成。
廖女士主持的徐悲鸿纪念馆和中央美术学院共、同创办了“徐悲鸿画室”,十年来,用徐悲鸿的艺术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基本功训练,坚持现实主义,培养了五百多名学生,遍布全国各地。
57年,廖馆长就继续收集有关徐先生的资料,为撰写徐悲鸿一生作准备,正当着手写这本书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她的家多次被抄,花了许多心血收集的资料几乎全部被毁,为撰写这本书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后来,经过长时间的再搜集,于82年才写成
了《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这本长篇传记,计有25万8千多字,印数达50多万册,并被译成英、法、日、捷克等国文字。影视部门根据此书改编成电视剧《徐悲鸿》放映,廖女士任总顾问。
廖静文女士谆谆教诲儿女们要继承父亲的遗志,学习父亲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廖女士对徐先生的前妻蒋碧微女士所生的一儿一女亲如己出,关怀爱护。儿女们也都能继承遗训,自立自强,各有建树。徐先生遗下如此丰富的书画国宝,在国家公布了继承法之后,儿女们没有一个要继承权的。长子伯阳,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16岁出于爱国热情,赴缅甸抗击日军,但在后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都被作为重大历史问题审查或批斗,然而他并未因此想离开祖国。他现已年近古稀了,常来北京看望继母廖女士。他很感谢继母一生辅助父亲的事业,他常教育他的孩子要学习祖母顾大体,识大局,牺牲自己,奉献人类的精神品质。长女静斐,虽然跟着生母生活,但她是非却很分明。她知道父亲和母亲的分歧不仅在感情上,而且在政治上。她在南京金陵女大读书时,她的生母要带她到台湾去,但她瞒着生母,毅然投奔大别山解放区。后来在安徽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把青春献给了安徽的农业教学和研究工作,曾获得国家科研一等奖。她和继母的关系十分融洽,胜于亲生母女。
廖女士也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名庆平,女儿名芳芳。廖女士记住了徐先生曾对她说:“我的父亲是画家,我自己也是画家,我希望我的儿女中也有一个成为画家。”廖女士没有辜负徐先生的嘱托,庆平果然成了画家。他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在外语学院学习法文并以全优成绩毕业,先后在工厂农村劳动。后来,和他父亲一样去巴黎半工半读,终于获得了美术史的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听从祖国的召唤,学成回国。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悲鸿纪念馆副馆长。他的作品应邀到加拿大、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展出。小女儿芳芳曾在中央音乐学院幼年钢琴班学习,文革中下放农村劳动,自学英语,以全市第二名的英语高考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后来去美国半工半读,获美国高等学院优等生学会会员资格,随后又考入斯坦福大学,获硕士学位,现留在美国工作。她在《忆父亲徐悲鸿》一文中写道:“四十二年前,您记忆中的那个小女孩,继承了您刻苦努力的精神,分享了您对艺术的热爱,而且帮助您为提高中国文化艺术在世界地位的影响……”廖女士教育子女们成人成才,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
1995年,在南京隆重举行的徐悲鸿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廖女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几十年来,对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及有关部门和朋友的积极帮助,表示了衷心感谢,也表现了她历尽艰辛后的极大欣慰。
廖静文女士离开家乡,风风雨雨数十年,眷眷乡情,无时或释。乡亲或县市领导去北京拜访,她在百忙中必亲自热情接待,详细询问家乡的两个文明建设,亲如一家。87年,她带着儿子庆平和孙子徐骥回到她的第二故乡——双江乡团山村拜祖寻根。和老农促膝谈心,乡音无改。在旧居前流连,不忍离去。在乡政府访问时,欣然题写了“月是故乡明”和“鸟倦飞而知还”两张条幅,并命庆平当场画了一幅马,一并送给乡政府以为纪念。95年,她的原籍浏阳市社港建镇,她专程前来祝贺,并题写“社港镇”碑。当了解社港至双江的公路还有一段尚未开工时,她表示积极支持赞助,现已全线修通,促进了山区的经济开发。静文女士是喝长浏山区的清泉长大的,她没有忘记家乡,家乡人民也常系念这位献身祖国文化事业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