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兆益

    金井山川钟秀,人杰地灵,历代先贤中,有著名的晚清清官郑敦谨。兹就有关他流传于民间的一些传奇故事,参照史实,采集于后:

    郑敦谨系晚清时人(1802-1885)出生于金井郑家塅虎形山屋的一个书香兼岐黄(医生)世家。兄弟三人,他排行在末,身材不高,且瘦弱。饱读诗书,精通医术。

    道光十五年他33岁得中进士,选庶吉士,咸丰、同治朝在京做官。同治间,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身患怪病,御医束手。他虽非御医,但曾替咸丰皇帝治过病,早已誉满京城。恭亲王便推荐他替慈禧诊病。按中医治病,全凭望、闻、问、切来作诊断。而替贵为一国之尊的慈禧治病,不独望、闻、问三项方式不能采用,就连切脉也只能凭“悬丝扣脉”方式进行(即用三根丝线,一头接在病者的手腕上,一头牵到另一房间医生的指头上。)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凭着郑敦谨的高超医道,诊断慈禧脉象为喜脉。他想慈禧系多年孀居,哪来身孕?复又寻思,历代孀居的太后、太妃,多有使用“面首”(未曾阉割的男仆或假太监)的先例,如武则天年已高龄,还有张邦昌、张易之两个“面首”陪伴她,慈禧深谙此道,因而珠胎暗结,就不足为怪了。郑知道这个胎万万保不得,想拟就一个打胎药方呈上去,但又恐招致杀身之祸,如胡乱开出处方,又恐有损自己的身望,以至心神紧张,大汗淋漓,衣衫尽湿。而时间紧迫,不能犹豫,最后冒死将堕胎药方呈上,回到家中,坐立不安。

    慈禧接过医案,一看是打胎的处方,暗暗佩服郑敦谨的医术高明,遂按方配药煎服,服后腹内翻江倒海,疼痛难忍,不觉大怒,传旨将郑敦谨斩首示众。太监李莲英深知底蕴,耳边暗奏慈禧如此这般,并给她按摩腹部,不久果然将四个月的胎儿打下,除却了她的一桩心病。慈禧在调养中,心里既感激郑为之堕胎,又怕他留在京城传播丑闻,就饬令吏部调郑到外做官。郑接到调任湖北巡抚的饬令后,才松了一口气。

    在湖北巡抚任内,他用人唯贤,廉洁自律,湖北省会距家乡不远,亲戚族人,多有往他处求官谋职的,他或不接见,或送点路费令其回乡自谋。他的堂弟在外经商,两次路过湖北求见不果。后来持其父亲手扎往见,信中道:“一不求官,二不求财,两次不见,未免看不起人。”他才接见了这个堂弟,对此族人颇有微词,说他不讲“族谊”。

    由于他勤政廉明,深得朝野信任。曾历任山东学使、太常寺少卿、贡院副考官、山西布政使、湖北巡抚、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慈禧曾有意叫他当宰相,但因他无亲生儿子未果。

  他在太常寺少卿任内,京郊蝗灾岁歉,官俸折减,全家以瓜粥果腹,与百姓同甘共苦。他为官数十年,不曾聚敛财物、增置田产,特别在刑部任内,他决狱严明,执法如山,不贪赃枉法,不受贿徇私,在贪官污吏横行的晚清官场中,他却有“郑青天”的美誉。

    晚清四大奇案之一,张文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刺马案):先是绿林中人张文祥与曹二虎,擒得清将马新贻,未加杀害。后被马花言巧语所蒙骗,结为拜把兄弟,马回清营后,收编了张曹,后马得曾国藩宠信,升任两江总督,竟背信弃义,以通匪罪处死了曹二虎,并奸占了曹妻,张仓惶逃脱,立志为曹报仇,遂刺杀马新贻于南京任所,张亦当场被捕,虽严刑拷打,不肯交待实情,声言:除非“郑青天”来审,才能吐露真情。朝廷以此案情节离奇,命郑敦谨赴南京协同曾国藩审理此案,张吐出真情后,郑心敬张文祥侠义,认为马新贻劣迹昭彰,遭杀身之祸,实咎由自取,张文祥仗义杀人,依清律宜罪减一等,却遭到曾国藩极力反对,认为张文祥刺杀朝廷封疆大臣,应凌迟处死。朝廷以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有功,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曾推为宰相,权重当朝.郑敦谨自然拗不过他,将张文祥处死,一时舆论哗然,为张鸣不平。郑于心实有所愧,回京复命后,愤然托病辞官回乡,退居麻林桥,以行医济人,足迹不入城市。曾有言云:“世代不要做官,可为医隐。”时年六十八岁。

    张文祥为什么一定要郑敦谨审案才能吐露真情呢?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郑在刑部尚书任内,曾核准了一些江洋大盗的死刑判决,其中也有张文祥的拜把兄弟,张欲寻机为把兄弟报仇,他探知郑于某年清明节回乡,赴平江污泥塅为一世祖扫墓。张尾随其后,欲刺杀之。郑乘轿行至长寿街时,天色已晚,投宿一丁姓大户人家,张亦投宿.户主系一孀妇,颇有资色,因不甘寂寞,将郑随从另置别室,独留郑于内室,欲行苟合,至深夜,郑正挑灯夜读,妇人艳装推门而入,淫词挑逗,郑正色严词将其斥退。此景此情,被持刀站在窗外的张文祥亲目所见,他深为郑的一身正气所感,遂不忍加害于他,便为日后只信赖郑敦谨审案的原由。

    郑敦谨退隐乡居,生活俭朴,平易近人,虽曾历任高官,却从不摆架子,平民百姓都乐于与他打交道。

    他事母至孝,替母亲做寿时,乡人送他一幅对联:“名士为官,无富贵气;老成持重,有父母心。”这可说是他的生平真实写照。

    他享年八十三岁,死时朝廷根据他一生为官清廉,政声显赫,追封为“恪慎公”,并拨专款在他出生地脱甲桥街旁修建陵墓,墓前两侧立有石人、(翁仲)石马、石狮、石象,雕塑精致细腻,极为壮观。墓后树立御碑亭,石碑上刻有郑的生平事迹。由清代著名书法家安化黄自元书写,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大跃进”和十年浩劫中,被毁殆尽,现遗址附近仅见一石狮倒伏涧边,任人践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