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兆瑜
金井地区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时,隶属长沙郡湘县,西汉时(公元前202年)隶属长沙国临湘县;东汉时(公元25年)隶属长沙郡临湘县;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隶属潭州长沙县;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隶属长沙府长沙县。清顺治元年(公元1444年)长沙县(今长沙市区和长、望两县及株洲县内龙潭铺一带)下设十个都,金井地区为尊阳都,以下设团总、牌甲。
公元一九一二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金井地区隶属湘江道长沙县,县以下设十八个乡镇,金井地区为尊阳乡。民国廿七年(公元1938年)尊阳乡划为承祖、沙田两乡。从惠农村和洞里村交界的黄溪岭起,沿山脊往西经龙头庵、斗笠庵、黄鹰寨至单家坝的松木潭,再沿金井河而上,经芙蓉桥、拔茅田至仰山村的瘦岭为界,以东为承祖乡,与浏阳、平江两县接壤,下设六个保(后改为十二个保);以西为沙田乡,与现在的白沙乡、福临镇、路口镇搭界,下设八个保。
1949年7月,长沙县获得解放、承祖、沙田两乡与白石、福临、石门、青山四乡划归长沙县第六区人民政府管辖。1950年4月,承祖、沙田两乡划为长沙县金井区,又叫新六区,紧接着开展民主建政,彻底废除了旧乡、保、甲体制,旧沙田乡组建为金溪、涧山、脱甲、凤山、白石、耕庆六个新乡;旧承祖乡组建为大桥、农裕、青石、石井、蒲塘五个新乡,乡以下为农协小组,合几个农协小组为一片,简称联组。
1951年7月,土改结束,长、望分县。长沙县设十七个区。金溪、脱甲、涧山、蒲塘、大桥、石井、青石七个乡划为长沙县第十四区;白石、凤山、耕庆、农裕四个乡划归长沙县十五区管辖。1952年3月,新乡划为小乡。1953年3月,小乡并为中等乡。属长沙县第十四区管辖的有金溪、九溪、新沙、脱甲、东山、永和、大坪、蒲塘、观佳、涧山、合隆、石井、石湾、青石、农裕、双江等十六个乡和金井镇。惠农、耕庆、幸福、金富、茶花、桥里、凤山、白石、民沙九个乡划归长沙县第十五区管辖。一九五五年七月,十四区改名金井区,
十五区改为高桥区。从1953年起,广大农民群众纷纷组织起来,由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合作社,乡以下的小组建制,逐步被农业生产合作社所替代。
1956年5月撤区并乡时,金井地区变成了金溪、脱甲、观佳、双江、耕庆、桥里(现改为高桥)六个大乡。1958年公社化运动中,金溪、脱甲、观佳、双江四个大乡合并组成金井人民公社;耕庆、高桥两大乡则与百禄、麻林两个大乡合并组成高桥人民公社,公社以下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
1962年元月,恢复区的建制,公社规模缩小,建立了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的公社体制。原金井人民公社划为金井、脱甲、观佳、双江四个公社,原高桥人民公社划为高桥、范林、麻林三个公社,统归新恢复的长沙县金井区管辖。公社以下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规模,也相应划小了。随后,又将麻林、高桥两个公社划归新成立的长沙县路口区管辖。1984年政社分开时,公社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1986年4月,又将范林乡划归长沙县路口区管辖。
1995年3月,撤区并乡建镇时,金井区被撤销,原金井、脱甲、观佳三个乡镇合并为金井镇,高桥、范林两个乡合并成立高桥镇。现在金井地区是两镇一乡(双江乡)七十一个村和两个水库管理所;金井镇辖农科、金井、民沙、沙田、溪源、九溪、万松园、凤形山、 仙凤桥、涧山、裕农、惠农、民主、檀山、拔茅田、观佳、农泉、大坪、横山、蒲塘、青石、王梓源、巷口、白石、仰山、脱甲、飞跃、南岳、西山、军民、东山、伏岭、新沙、枫花、新坪35个村和金井水库管理所;高桥镇辖耕庆、洞里、范林、狮公、万金、金桥、岳龙、兴隆、白石源、涧山岭、高桥、中南、桥里、松竹、涂冲、凤山、双风、百禄、峡山、螺岭、虹桥等21个村和桐仁桥水库管理所;双江乡辖大桥、农裕、唐家铺、桃花、团山、青山、石湾、光华、赤马、石板、金花园、山笔、双江、石井、跃进等15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