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钧
长沙县九中,位于长沙县东北金井镇沙田村,与浏阳、平江比邻。群山环绕,翠绿成荫,潺潺溪水,横贯其中,村舍错落有致,风景秀丽宜人。长平公路从右侧贯穿南北,襟带城乡。这里,既有交通之便,又是静谧的读书佳境。
九中的前身,是湖南省私立达德初级中学。来这里求学的莘莘学子,主要来自老金井地区,还有一部分来自浏阳、平江、湘阴相邻的边远山村。这些农家孩子,带着扑实勤劳的素质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来了。几经变革砥砺,逐步形成了自已的艰苦奋斗,立志成才的优良校风和勤学苦练,务实进取的优良学风。学校自创办迄今,在这里学成毕业的达七千余人。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为培养有文化的劳动后备力量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其中,在工农、科技、文教战线上先后涌现出不少先进模范人物;有的在各级领导岗位上公廉自持,造福一方;有的在保家卫国,维护安定团结中表现了英勇的献身精神。群星璀灿,各展风华。祖国的好儿女,母校的好学生!足迹遍全国,远及各大洲。我们的九中,名闻遐迩,形象崇高。
达德中学的创办,萌芽于1940年冬。其时日寇盘踞湘北,古城长沙危在旦夕;城区学校相继外迁;乡村青年求学无门;“唤起民众,激起民情,救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已成为当时社会贤哲之共识。杨海珊、饶铴卿两先生首先倡议办学,群情激动,众口赞同。次年春,邀集有识之士,在金井召开大会,提出集资办学的主张。一夜之间,便有郑、杨、饶、吴、罗、王、汤、朱、陈九姓家族共认捐租一千一百余石;郑稚岑先生将自置沙田照壁屋房屋一幢作为校舍。随即成立校董会,并推举郑稚岑先生为董事长,聘请郑燮为校长,积极筹办建校事宜,并拟定当年秋季开学。不料,同年九月,日寇进犯长沙,校舍教具被毁。寇退后,全面修复还没完工,十一月寇又来犯,损失更惨,故延至1942年才正式开学,招收两班学生。岂料,1944年5月,日寇又大举进犯长沙。弦歌中断一年多,新的建置又扫地以尽。直到1945年8月,日寇投降,师生才得以回校复课。其间共遭三次蹂躏,然历尽艰险,斗争愈坚强。这足以证明我金井人民要求文化的强烈和民族气节的崇高。
郑稚岑先生任董事长一年,因病力辞。不久,正式推举饶铴卿先生继任,直至解放。
达德中学第一、二班学生于1946年上期毕业,成绩优异,博得社会各界好评,所以于1947年顺利地办理了备案手续。从此,每年春秋季始业,至1949年已招生共十四班。当时学生有360余人。
1949年春,在校师生在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的引导下,组织护校队,使达德中学能完整无缺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解放初期,由于农村经济落后,民生凋蔽,辍学者甚多,学校便开展劝学运动。党和政府采取了“民办公助”的政策。对贫困学生搬助学金。使达德中学为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建受培荞栋梁之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土改后,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迫切要求文化翻身。1951年,在学校附近几个乡政府和农会的领导下,群众献工捐料,师生大搞劳动,兴建东风楼,增加了四间教室,扩大了招生面。1952年-1957年,由政府再扩建教室十间及学生宿舍一栋。这所农村初级中学便已初具规模,名声远扬了!
当时,中等学校属专署管理。1952年8月,湘潭专署委派校长主持校务工作。.1957年成立党小组。1958年组建党支部。在此期间,达德中学由长沙县一人民政府接管,变私立为公立,改名为“长沙县金井中学。”1959年秋增设高中班,成为长沙县完全中学之一.
十年“文革”动乱时期,学校曾一度被迫停课。教具财产损失严重,图书仪器荡然无存。学校派系纷争,各自为政,师生关系十分紧张。因而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1976年,“四人帮”彻底垮台,神州安定。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得以正确落实。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明确提出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带来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春天。1978年7月、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将文革期间下放属金井公社的金井中学恢复县办,并改名为“长沙县第九中学”。又于1984年停办初中。学校从此步入健康发展的新时期。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为77.85亩。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教学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教学设备日趋完善。有仪器室、阅览室、体操室、画室共十间。1992年新建教学大楼一幢,计四层十六间。1995年建大礼堂一栋,面积1300平方米,可容纳一千余人。有学生单元式宿舍楼一栋,教工宿舍四栋。其中1996年新建的教工宿舍大楼共六层,计3000平方米,分为36个套间。此外,还兴建了厨房、锅炉、浴室、厕所。师生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有生活服务部。三个大小食堂,实行“分餐制”。还有面包车一台。后勤工作为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十分周到。
办学经费的来源,除大部分由县财政拨给外,自己勤工俭学解决一部分,同时学校还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倡导乡镇企事业单位和热心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投资办学。如一九九二年校庆期间,便有区乡八个单位热情资助学校建设。到会的校友们也纷纷解囊表
爱心;此外,还有朱明振同志捐款一万元;更有长沙县麻林乡旅居香港的李克兹老先生,远托友人转赠人民币二十二万元作为教学奖励基金。这些都使师生们受到极大的鼓舞。大家都决心不辜负祖国和人民所寄予的厚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腾飞而刻苦钻研。
学校现有学生680余人,分为14个班级。教职员工64人。有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在社会主义新历史时期,学校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指示精神狠抓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多次获“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爱国卫生先进单位”、“体育达标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文科成绩曾连续几年居全县之冠。升学率一直居全县先进行列。全国、省、市、县组织的各单科竞赛,均有不少学生获得名次。《光明日报》、《湖南日报》、《长沙县报》曾先后撰文报道,给予肯定和鼓励。
1996年,县里组织对各中学进行教学质量评估,该校荣获全县第一名。
长沙县九中的师生们,不骄不躁,求实进取。他们正在为1997年示范性学校达标而苦干、实干。决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两全”教育思想和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积极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大胆探索,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九中——我们金井地区的最高学府。她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新人,给我们这偏僻的山村增添了无限春色!她是我们金井地区人民的骄傲!
笔者曾就读于斯,退休后寄居于斯,因成有感二首:
一
退休寄寓旧门墙,常忆摇篮乐未央。
昔日芸窗游息处,新楼拨地浴朝阳。
二
寄身黉苑亦沾香,忘却而今鬓染霜。
学子何须呼奶奶,咱们先后是同窗。
参阅“九中简述”、一九五O年《达德校友通讯录》及一九九二年《校友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