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汉科
蓝靛,这一名字早已消声匿迹了,住在山区的六、七十岁以上的人,提起它都还记忆犹新,回味深长。蓝靛作为染料,始自西汉,我地什么时候传入,目前尚无确切资料,据先辈人说,我们这地方插蓝制靛,在十七、十八世纪最为兴旺。它的主要产地在观佳、双江、脱甲、白沙及邻近山区包括平江一带。
蓝靛是一种天然还原性染料,可以将各种绵织物染成蓝色或青色,特别是染成的蓝白印花布,已成为我国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
我们这地方有的不少农家几代都是靠插蓝制靛为生,他们有种蓝的经验,有制靛的精湛技术。他们从事经营活动时间长,制作认真,产品质量好,招来了远方顾客,取得他们的信赖,如湘潭县、市,长沙市,新河,荣湾镇,湘阴,南大膳,草尾及各地设有染坊和经营蓝靛的老板,每年都进山采货或来函委托办货。如经营活动大,久负盛名的“黄五凤堂”、“清水塘”等,就是用保质量取得信誉,因此,闻名遐迩。被人称赞是山区的“小银行”,一般来说,染坊采购的靛,为本坊染布,经纪人收购蓝靛,主要是装箱运往汉口,由汉口船运出口。因为当时化学合成染料还没有问世,天然蓝靛成为主要染料。因为蓝靛的需要量大,加之只能在亚热带生长,产地不宽,经济效益比种稻谷要高十至二十倍,故蓝靛被誉为“摇钱树”,只要生长正常,一亩蓝的全年收入,高达银元八百至一千元。
蓝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对气温十分敏感。因此种蓝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术活。一般惊蛰节开始插蓝,初伏期要搭上凉棚,防止高温暴晒。培育好的蓝一年可以摘叶三次,蓝叶就是制靛的原料。蓝叶最怕霜冻,冻坏的叶子,就不能做靛,要趁降霜前把蓝全部割回家,去荪抹叶后,将茎用土埋法贮存作来年的用种。
蓝叶是制作土靛的原料,选择一处来水容易,排水方便的地方,用三合土筑池,用水将叶浸泡、腐烂、沥渣,留下汁液,用适量上好的生石灰溶液过滤入池,随即搅动,使之分解沉殿,边搅边看汁水的颜色变化,有急有缓操作,蓝靛质量的好坏,全靠人对技术谙练程度。上品靛蓝里带红,次品灰白色称“鸭屎靛”。成品用粗制篾皮箩,将草纸垫隔沥水,大约七成干便用土车和船运送往各地染坊或经纪行,因货缺乏,价高不下,售价达每百斤一百二十元光洋。
十八世纪,以德国为主的化学合成染料相继问世,十九世纪初,我国天然性染料受到合成染料的抵制。三十年代后,硫化青、硫化蓝染料流入我国,蓝靛使用量逐渐减少。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工业发展,自己大量生产各种颜色的化学合成染料,老传统的蓝靛随之消失,硫化青,硫化蓝亦随之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