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敏

    我们金井地区,可以算得上历史文明之乡,旧的封建婚姻习俗也一直沿袭到新中国建国前。现在想起那时的婚姻习俗,有不少辛酸,有不少迷惑,有不少使人发笑。

    过去男子及冠(二十岁)可娶,女子及笄(十五岁)可嫁。到了婚嫁年龄,由父母作主由媒人介绍。当媒人向男方介绍某某女子时,男方父母认为可以,就将儿子的生辰八字用红纸写给媒人。如果另有媒人也向同一个男方介绍,男方还可以出红庚八字。但是女方的红庚八字只能出一次。过去说“男八字一千,女八字一边”。男、女各方拿到对方的八字,就开始访问对方的情况,到民国后期,男女双方父母同意男方到女方家相亲,有的还请星相家合八字。双方表示对成亲戚,男方就委托媒人行聘礼。那时婚姻不论财的,聘礼视家庭经济情况而定,富家用绫罗绸缎,金银首饰;中等家庭就拿几元或十几元光洋为聘金。然后由男方择吉迎亲。男方择期后交媒人到女方“间”期,“间”期一般不超过一月。日期定妥,男方为女方制办衣物。一般制办的是四季衣服。清末民初,女服崇尚大红大绿,式样为台胸肩圆摆短袄,百褶长裙,后来逐渐推广长短旗袍。在这期间内,有的男方家庭经济情况好的,还办拨庚酒,就是由媒人邀请女方父母到男家来(不请新妇,更不请其他人,如果父母不在,则请伯叔父母)男家备办酒席。开酒席前,在堂屋中设香案,烧高香、点喜烛、铺红纸、用新笔,由双方各委请一人代笔,凭着堂上祖宗主位,各自写上生辰八字和允婚的吉利语言。双方父母互相道贺,互交庚书。结婚准备工作已妥,只等迎亲。那时根本不讲什么定婚过礼钱,也不打发什么礼品,以避免“婚姻论财”之嫌。

    过去结婚,一般办酒一天,也有办酒三天。办酒三天的安排是:第一天中午陪堂倌,晚上陪母党、陪媒人。第二天是正席,主要是陪新亲(上亲)。第三天中午办发客筵。那时上亲要在男家住一晚的。

    迎亲的规矩很多,这里只道其略。男家请吹鼓手四至六人,至少二人。除童养媳抱养外,其余不论经济情况如何都要租用喜轿,有的大户还租锣鼓旗伞和条箱(一种到女方抬嫁奁用的工具)。喜轿又叫红轿子,用木做成只有一个门,无窗,外用大红呢缎绣“双凤朝阳”大金花,正面门帘上,绣“金花诰封”四个金字,四角有飞角旒苏,四人抬。迎亲当天上午由媒人领着轿子和吹鼓手以及准备抬嫁奁的条箱,浩浩荡荡—遭到女家接亲。女家听到鼓乐鞭炮声,就把大门关上,等媒人送上喜钱红包,才开门。稍事休息,新娘就穿红着绿,头戴“搭头红”,再戴上数十朵绢花圈成的。帽昭”,由兄长驼至红轿内,由媒人将轿门用牛耳大锁锁上。喜轿为什么要锁,其传说不一,有一说为防精怪变成新娘到人间为害,如九尾狐狸妲已进宫害商纣王。随后把陪奁装上条箱或担子,如铺盖、瓷器、衣箱、提桶脚盆。各种陪奁上都贴上大红圆花剪纸。一应俱齐,就由媒人向女方父母致词,颂起马登程赞词,鸣鞭奏乐,组成热闹长队去男家。

    花轿到达男家,就停在大门外歇脚。男家就在大门内悬香案由傧相举行迎喜神礼,由新郎上香,并把香从花轿顶上向外射去,还要由轿夫在大门口打碎在女家偷来的一个瓷碗,表示消灾破煞。然后撤去香案,由媒人打开轿门在轿前铺好大红毡子,由男方准备好带新娘的伴娘扶着新娘出轿。新娘出轿时要将准备在身上的瓜子、花生、桂子、红枣抖落在地。新郎在前引路,踏着红毡(不能踩地)进入洞房,由新郎用红纸包好的尺,挑去新娘头上的“搭头红”,戴上“帽昭”,有的还披上婚纱,到这时新娘新郎才算真正见面,是美是丑,是两相如意,还是你怨我悲,此刻木已成舟,不少自此酿成终身遗怨或永久悲哀。随即举行合卺礼,吃交杯酒。

    上亲入门时,男家父母新郎必须出大门迎接,迎至堂屋,推女家父母到东墙,男家父母长揖祝贺,随后女家父母挂男家父母到东墙长揖祝贺为道喜,然后进房歇息,吃水欢茶,吃茶点。

    中午开席是最隆重的一餐,上亲由提调人安排居上上席,新娘为上席,新郎在上上席作陪,这时女方必须由新舅捧着欢茶,红包送到厨房,乐队,礼宾房为启厨,启吹…男方委托人逐席提壶敬酒,提调人代表男方向宾客致谢词宾客中由一人致答词。(致答词的人有个专门席位,叫首席坐朝)

    下午举行庙见礼。此礼原来要在家庙举行,后来礼仪从简,就在本家设祖宗牌位,在家举行。因为庙见礼是结婚的一堂大礼,也就十分隆重。设主位,设馔案香案。由傧相司仪,并宣读告祖文,(意为:您的后嗣与某某结婚了。)然后新郎新娘向祖宗行三拜九叩首的大礼庙见礼毕接着就“分大小”。男方家属包括祖父母、父母、姑、姨等上辈人,都要分别到中堂受礼。受礼人站到东边,接受新郎新娘的跪拜,并向新人赠送礼品或红包。

    晚上举行花烛宴。这是结婚喜庆中最热闹,最具有戏剧性的活动,男女双方的长辈人都不参加。地点设在堂屋里,按屋势摆成长条桌形,摆设二十四对朱红大喜蜡烛,挂上两对宫灯或白盖灯,还陈列大盘小碟的糖果糕点和酒杯酒壶。参加入不分内外亲疏都可以。新郎新娘坐首席。宴会由傧相念开场白,宣布新婚期间三天不分大小,媒人介绍男女双方情况,傧相在其中插科打诨。随后就出现闹“家爷”,把“家爷”弄得满脸黑,戴上写有“火宫大帝”的高帽子。闹媒人,闹新房(见本集本栏目首篇),闹得天翻地覆,甚至通霄达旦。

    喜期第三天,习惯不起早床,由鼓手打催床鼓,三催三请后陆续起来。早餐不开席,只开点心,也不由傧相编坐位。大约在上午十时左右,开中餐,正式坐席,名之为发客筵。饭后送客。

    三天喜期的习俗,到民国晚期,逐渐改为一天,但农村的大户人家,仍然还是大办三天,认为才够体面。

    上文只是我们地区旧婚俗的一点梗概,真的说起全过程的繁文缛节,只能是挂一漏万了。如新妇的归宁省亲,新娘三朝登门拜访邻里送水欢茶等礼节,就不能一一赘述。

    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婚姻礼教,是至高无上的男权思想的集中体现,女性在这种精神甚至肉体枷锁的束缚下,苦苦挣扎,虽然封建王朝推翻了数十年,但是在这数十年中仍然维系着这一桎梏。历来有多少热血青年,猛烈地向之冲刺,有的获得自由,有的仍被沉沦不起,真是数千年来男女的莫大悲哀。新中国建立以来,由人民自己制定的新婚姻法,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青年男女才有了自由恋爱的法律保扩,才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