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敏
长平公路经金井往东十五华里的官家桥,左侧有一新建成的五米宽的石砌马路,迂回曲折,通向山峦叠嶂的石螃源,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明月庵”即座落其间。
明月庵原名石彭庵,始建于明代末年。石彭庵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一七八二年)更名“云雾庵”,取该寺处于群山环抱之中,终年云雾缭绕之意。民国二十五年(公元一九三六年)湘阴县云集寺大光法师来此庵挂单,对此地大加赞赏,此地形似半片湾月的山岚,
环抱禅林,清幽深静,特别是当万籁无声的清夜,明月悬空,殿宇玲珑剔透,顿觉置身度外,业净情空,随即留连此地,将庵名改为“明月庵”。
约一六四O年明崇祯年代,石彭庵在石旁源罗家坳结茅为庵,当时只有比丘(男僧)一人。乾隆间始迁现址。民国三十年后,才改为比丘尼(女僧)庵。当时只有庵堂宝殿一间,殿前门边挂着一副老态龙钟,表皮斑驳的对联“石旁留圣迹,明月照仙山”,两厢禅房四
间。随着时日迁延,世事多变,庵内觉醒师和悟然师两位比丘尼随同寺庵命运的兴衰,历尽沧桑,保护了三百余年的名山古刹未遭重大损坏。近九十高龄的两位僧尼,都具有崇高佛果,双双先后圆寂于此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古开福寺比丘尼能静从佛学院学成归来,自愿来明月庵弘扬佛学,决心扩建明月宝刹。她与同庵尼众共同努力,自己单衲芒鞋,云游云南、广东、香港等地,广求布施。在当地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广大信民的大力资助,特别是得到香港法华精舍
马顺如居士、广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宽敬法师、云南省鸡竹山佛教协会宏道法师的大力襄赞,明月庵经过两年多的精心修葺,第一期工程于九三年十月竣工。将一条原来四华里长的迂回曲折的单行机耕道,拓宽至五米宽石砌碎石路面的双向行公路,直达山门。特别是当公路进入石旁源佛地时,有新塘水库大坝及两边青山迎面挡道,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势;当公路不断升高,沿山腰驶入水库时,只见水库波光粼粼,如银色长龙,张牙舞爪,从深邃幽谷中喷薄欲出。公路两旁,苍松青翠欲滴,山花灿烂宜人,又犹如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世外仙境,使人心旷神怡。
进入明月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前山门。门楼气势雄伟恢弘,古朴典雅。门楼上方花岗岩石上,横排镌刻着“莲径道场”四个大字,两旁联为:“仰止灵山第一义,授持妙法莲花经。”循着联通山门的青灰色黄瓦围墙,进入到大雄宝殿。殿门为半月形拱梁结构,上方书
写古朴遒劲一米见方的“明月庵”三个大字,两旁联为:“明照三千界,月朗四大洲”。一进大门,一道朱漆板壁,正中供奉一尊笑佛,笑如满月地迎接游客观光。佛龛两旁有门进入大殿。大殿庄严静穆,令人肃然起敬。中央佛龛上,供奉着从云南迎回的两尊两米多高的白玉坐佛,慈眉慧眼,法相祥和,袖褶生风,慈云飘缈。两旁大小佛像数十尊,出神入化,栩栩如生。
大殿右侧临山,新建花岗石钟鼓楼,重檐歇山顶式,由六支圆形石柱托起两层金黄色琉璃瓦六方形楼阁。阁内用花岗石精心叠砌成六方体阁室,室外绕阁走廊均和花岗石磨光铺砌,走廊边花岗石栏杆上的梅、竹、兰、菊等浮雕花卉,鲜活如生。真个是后山翠波拂顶,庭中瑶石依栏。阁内悬挂着近年从香港接回的大铜钟,钟面铸着八十八佛和忏悔真经。早晚鸣钟,钟声浑洪传布数里,闻之发人深省。
大殿左侧是明月庵扩建的第二期工程——藏经阁。此阁为方形带走廊重檐歇山式古朴建筑,红墙黄瓦,飞阁流丹;朱户棂窗,浑然一体。上层为经楼,下层为飨殿,几净窗明,一尘不染。
由前山门,大雄殿、钟鼓楼、藏经阁等组成的明月庵古建筑群,与石旁源峻岭层岚相对应,构成了一副天然画卷。
如若早春时节,雪霁梅香之时,但见烟雾霏微,香风淡荡,月光浅洒,疏影朦胧,水月云山,沁人肺腑。
至若盛夏炎天,绕山云气氤氲,变幻莫测,阁上凉风四拂,暑气全消,极尽清凉幽静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