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能让侵略者埋在这块风水宝地里 – 《金井漫话》

摘自《金井漫话》

作者: 汤家杰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曾四次入侵长沙。第一次是1939年9月,第二、三次是1941年9月和12月;第四次是1944年6月左右。前三次均被击败,溃不成军,退回新墙河以北,只有第四次长驱直入,攻陷长沙后,一直打到广西和贵州边界。

地处长平公路要冲的金井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血与火中,除饱经拉锯战之苦外,还沦陷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才得光复。当时日本侵略者,见人就杀,见屋就烧,尸横遍野的种种惨景,老一辈活下来的人,至今还心有余悸。

我当时还很年轻,从学校逃回,与家人一起逃往长浏边界深山老林,也曾一次被日本飞机俯冲扫射,一次被日本兵开枪追击,差一点送了命。至于在黑暗中突然踏在死人身上,简直是多见不怪。

那个时候的老百姓,对日本鬼子恨得咬牙切齿,不共戴天。他们有的主动帮助抗日的军队;有的趁机消灭个别行动的日本兵。在日本投降后,有些老百姓还不顾禁令,拿着棍棒追打他们,以发泄心头之恨。

有件事,使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1941年9月,第二次长沙会战之后,金井九溪源上游大山塘的塘尾,留下许多日军死尸。按照日本的习惯,这些死尸是应该淋上汽油火化,将骨灰带回国去的,可能是来不及的原故,这些人都被砍下一只手,就丢下不管走了。我方可能是为了报战功,又将这些死人的军服和身上的配带,全部剥了带走。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老百姓,跑去看热闹,其中也包括我在内。好多人都指着那些死尸,切齿痛骂,个别人甚至拣起树枝竹梢,往死人身上抽打。

这些行为,虽然很快被一些老年长者制止住了,但为挖坑掩埋又展开了争论。大家认为:现场是某姓风水宝地,绝不能让鬼子埋在这里,使他发国发家。于是大家决定,用竹杠草绳,将死尸一具一具抬着丢人一百多米外的荒坑,刨土掩盖,以填沟壑。这就是侵略者的可耻下场。

罗:根据九溪寺附近的王家祠堂已经去世的毛三阿公回忆,当年九溪寺周边也是丢下了很多日军尸体,他当时只有十一二岁,也跟着村里几个大人,扛着带齿耙锄,去掩埋那些没人愿意埋的日军尸首,他也记得好像大多数尸首是只砍掉了一根手指,带回日本安葬。至今九溪寺后山都埋葬着很多日本人。

九溪寺以前的住户陈二娭毑回忆,她们以前在山上打毛栗,时不时会踩到一根人骨头上。

老百姓处理日本人的尸体的问题主要是第二次和第三次长沙会战之后,因为这两次是日军大败,仓皇逃走,没时间运走尸体。第一次日军是自己主动撤走的,没有多少伤亡。第四次日军打赢了,有时间处理自己的士兵尸体。

金井这边战斗最激烈的就是1941年这两次长沙会战。老街附近的印山咀这个地方,曾经一天之内五次换主,非常惨烈,当时在金井指挥国军与日本人打仗打得如此激烈的那个将军,当时是师长,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衡阳保卫战的指挥官,此时他已经是军长。这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将军,后来的结局不是很妙。

因为印山咀是金井战斗最激烈的战场,所以后来这个师在第三次和第四次长沙会战期间,自己在金井修建了一个抗战烈士陵园,只是这个陵园在1978年被当时的地方官员以修建粮仓的名义毁了,挖出来的烈士骨头都用箢箕挑到附近小山上烧掉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