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学忠

    金井地区(主要指金井、脱甲、观佳、双江、范林、高桥一带)山多田少,历来产茶。生产茶叶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来源之一。解放前,金井地区有万多亩零星分散的旱土,农民在旱土上普遍采用茶粮、茶菜间作。家家户户种茶,但无专业茶农,也无成片大茶园。因此,建国前茶叶的产量一直不高,每亩产鲜茶叶少则只有十来公斤,多则二三十公斤不等。

    距今120年前,金井就有经营茶叶的商团,称为茶庄。规模较大历史较久的有双江乡的瑞记茶庄、杨柳园茶庄,金井镇码头上茶庄,金井镇的松木潭茶庄等。

30年代以前的六、七十年里,是这些私营茶叶商团的全盛时期,每年用薄枫树板包装好销往汉口,然后再出口到国外的红条茶共600吨左右

30年代中期,由于战争的影响,私营茶庄主不敢冒险经营,茶庄逐渐减少,规模逐渐缩小,到建国前十多年里,所有茶庄先后停业,各种制茶设备也因之失散。因此,金井地区的茶业生产除了农民自制绿茶(烟茶)在本地区零星出卖外,完全没有外销业务。

    当时,规模较大的茶庄孙宏发茶庄设在单家坝3系孙姓于120年前所创办。厂房(平房)占地面积3.5亩,有30多间房间。其中两个大厂房,每个厂房可容纳600人生产。经营方式有时为独资经营,有时为股分投资合营。

产品全系红条茶。每年春夏可产茶300吨左右,利润要碰机会,有的年份赚钱,有的年份亏本。经营茶业风险很大。麻林桥有个叫罗东阳的私营茶庄主,多年在本地区经营茶庄发了财。金井有个叫孙少林的,几年入股茶庄积累了1000余银洋,最后一次全部亏蚀。

该茶庄的鲜叶来源,除就地收购外,大部分是收购平江、浏阳山区茶农的,每年眷茶上市之际,茶庄主在毗连的平江、浏阳地带,设置收购点。鲜茶叶收价一般为:春茶1.5角/斤,夏茶1角/斤,边收边制作。

其制作方法系手工操作。

一是揉茶:把鲜叶装入粗布袋内,双手勒住袋口,用力在木板地上甩打或用脚揉踩。

二是发酵:揉后成堆,使之发酵变成红色。

三是晾晒(或焙烘)、筛选。

四是拣选:选去茶梗。

以上制作工序中的劳力大部分由当地的妇女担当,在制茶旺季时,每日妇女多达五、六百人,工资多的每日可得二、三角银洋。

五是包装:用枫树薄板做成方形木箱,贴装饰画纸,涂油防潮,箱内用白纸、铅皮包茶。

六是外运:由庄主雇用木船从金井河运往汉口销售。

茶庄在30年代中期都因亏本而先后停业。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