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双江人袁守谦《秋夕偶识》试注

朱曙永

  袁守谦,字企止,金井双江乡大桥村下大屋人,1903年生,为其父洁珊先生的长嗣。袁父卒于台湾,葬台北安坑。母早逝葬故乡大丰山。袁初读于双江乡团山太平寺朱氏塾学,又入长沙广雅学校,其后投笔从戒,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

抗战初期,曾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厅长、副部长等职。去台后,在国民党中枢任要职。1992年十月四日,病逝于台湾,终年91岁。

不少人都说胡宗南是“天子门生”,是国军里头第一个中将军衔的学生,可谓是风光无量,也算是蒋介石跟前的头一份。不过,他被授予二级上将军衔的时候,却不再是第一位了,而是第五位。那第一位又是什么来头呢?居然能够是第一个被授予二级上将军衔的黄埔学员,这人就是袁守谦老先生。
袁守谦是蒋介石手下得力的一员人物,他从黄埔军校毕业之后,就在复兴社帮助蒋介石,并一度成为骨干之一。蒋介石能够搞垮李宗仁自然是少不了袁守谦的助力,袁守谦还被派去监视白崇禧,所以他后来跟随蒋介石去台湾,地位也是不低的。于1950年3月份被授予二级上将军衔,这就是为什么袁守谦能够超越胡宗南,一度成为第一位上将军衔持有者。

    1948年,袁任华中政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我适任该会简任秘书,在袁直接领导下工作。我与袁为双江小同乡,其弟守顺与我中学同班。汉皋于役,见其持躬方正,处事谨严,颇为倾仰。公余之暇,袁常以诗稿相示,其七律尤得老杜遗风,窃深慕之。

    1983年秋,《团结报》转载台湾《中央日报》所载袁守谦《秋夕偶识》七绝八章,有序云:“十年前今夕以偶识题赋七绝句,兹续有作,聊志吾生之行程。”睽违数十寒暑,个中情节多有未明,因询袁之妹丈陈志恪同志及袁妹诗惠,承陈老伉俪为之指点,稍增领悟,试为小注。惟原作辗转刊载,文字有无疑误,无从订正,今悉仍之。

    “伫立安坑望大丰,滔滔稽浸划西东。

  桮棬口泽兰陔泪,潜入遗书手泽中。”

    首章思亲之作。地划西东,人为阻障,人子遗憾,情见乎词。志恪夫妇云:“大丰母墓待修,因父柩厝台,他日或有迁回合葬之举,故延以有待。(按袁母墓已由其在大陆亲属集资于今年九月修复树碑)。

    “窗纸秋迎破处凉,脂灯摇焰避风忙。

    忆深绘诵童求境,萧寺温诗卒一章。”

    次章记太平寺读书时。太平寺在今双江乡团山村,颇有丘壑之胜。风波纸窗,脂灯摇焰,写尽其简陋景象。其妹诗惠回忆:“兄每自塾归,母亲为备菜肴,俾携之返,则坚不肯带,且谓‘读书自乐,何用膏梁’。”其平时生活检朴亦犹是。

    “役车行迈镇矜矜,邪许劳歌檄气增。

    更拾鹏飞年少梦,晴郊盘马昨宵曾。”

    三章记投笔从军之乐。廉公老去,豪气犹存。

    “外缘环感狰狞在,一室堪殚驻德馨。

    筋力楼居差未懒,不输寺日上栖灵。”

    四章喻意不明,未敢妄为立解。

    “树蕙滋兰廿五年,一椽不护与偕迁。

    定虚九畹余年卜,戡笑收储问卜钱。”

    五章树蕙滋兰事,志恪同志云:“长沙市政协盛衡枢委员八O自台回家乡长沙定居,写有三十多年来在台见闻一书,其中说,台当局在台北设有‘革命实践研究院,,初由陈诚兼主任,陈去世后,由袁守谦继,历二十余年云云。”诗当指此。

    “见果循因问夙音,重追已误改弦新。

    影形喜惧听神释,共服渊明是解人。”

    六章重追已误句疑有所指。陶潜《神释》末云:“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袁能彻悟,固是达人。全国政协委员王力《题神州吟(代序》七律一章落句云:“何时陶令辞彭泽?莫任阶除上绿苔!”可以转讯于袁氏。

    “一暴焚膏对简编,十年兢蠹不能先。

    易奇诗正春秋义,悟处何当更豁然。”

    七章,诗惠女士云:“兄爱书成癖,每夜深犹闻诵读声,母怜之,禁亦不得。”我见其汉上私寓亦卷盈缃帙,爱玩不辍。意者细绎《春秋》大一统之义,袁当更豁然矣。

  “去日何多姑听之,多生宿业得嘲嗤。

    倦情一往知无着,剩写倾厄.自媚诗。”

    末章,袁一九O三年生,高龄已八十有二。倦’隋无着,颇耐人思。

  摘自1986年《长沙县文史资料》第三辑,略有删节。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