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井茶厂的当家人周长树是关于我们金井茶叶的权威人士和理所当然的代言人,周老板和很多记者说过,在我们金井山中有一条茶马古道,但是没有说出到底在哪里。
先搞清楚湘茶起源
《尚书》里面有一句【三帮底贡厥名】,是古籍中最早记载茶产地的文字之一,名是指茗茶,贡就是进贡,表示在3000年前,三帮底 这个地方就开始向中原进贡茶叶了。三帮底这个地方据清朝人考证,是湖南的耒阳。为什么中原地区没有茶叶可以就近进贡给王室贵族呢?因为茶叶最适合种植的维度在湖南江西四川这一条线,北方不适合种,即使在那个气候不太一样的年代。
不过那个时候湖南产茶不代表就会种茶,当时的销量很少,所以野生茶树就够采了。另外要注意,那个时候的老百姓并不喝茶,只有王公贵族喝。据说,那个时候的贡茶是为了祭祀,一些当地人也有采茶当作菜来吃的,还有当作草药来用的。神农尝百草,就发现茶能够解毒。
湖南乃至中国最早有意识地种茶的是楚国人后裔,居住在湘北山中的瑶族人,秦朝灭掉出国后,瑶族人南迁躲在山里,开始在一个叫做【千家峒】的地方广种茶树。
参考资料 湖南茶文化
西汉魏晋
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是装茶叶的盒子,还有彩帛、竹简等,都说明那个时候的王室是经常喝茶的,不管其目的是为了保健,还是当成一种时尚饮料。这时候的古人仍然只是采摘野生茶树上的茶叶而已,种茶只是局限在很少的地方。
神农氏,也就是炎帝的故乡是湖南,死后葬在茶陵,在那个时候,茶陵是中国最大的茶叶产区,湖南最早的茶叶集散地,既然湘西种茶历史悠久,所以马王堆的辛追奶奶喝的可能是来自于耒阳、或者茶陵,也可能来自湘西瑶族的贡茶。
但这个时候,茶仍然不是一种今天这样的饮料,而是一种草药。
既然同属长沙,金井离长沙古城很近,那里是大城市,也是茶叶的主要市场,想必金井生活的古人也会去山中寻找茶树,想办法将生意做进长沙城去。但有没有开始主动栽种茶树,则有待考证。
到魏晋时期,王室贵族开始不再仅仅将茶当作草药,而是一种高级饮品,需求量自然增加了很多,人们有意识地种茶、驯化野生茶树应该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湘茶作为中国茶叶的最重要的代表和主要产区,应该是最早种茶的地方。而长沙历来就是湘茶的中心,所以,我们可以推测,金井也是在魏晋时期开始尝试种茶的。
唐朝
我们旅馆旁边有个九溪寺,金井古井和九溪寺是唐朝初年建的,而且是尉迟恭这样的重量级人物督建,说明当时金井镇已经比较繁盛,是一个地方重镇,可能还是一个军事重镇,因为尉迟恭是武将。这样重要而有规模的古镇不可能完全靠种田支撑得起来。
金井古镇位于金井河与稍窄一些的脱甲河交汇处,交通优势比较明显,应该有产品外销,其中最有可能的就是茶叶,其次可能还有粮食、木炭等。茶叶和粮食的贸易应该都比较发达,才可能促使尉迟恭在古镇旁边兴建一个相当规模的古寺。
唐代各种古籍文献记录的关于湖南种茶规模的资料比较多,可以判断当时湖南种茶已经非常普遍,不再依靠野生茶树,政府获得的税收很多。长沙地区包括现在的安化益阳等地,历来是湘茶的龙头,也是全国主要的产茶基地。
同时,茶也开始变成寻常百姓的饮品,因此需求量大增。所以,最迟在唐代初期,也许更早一些,金井正式开始种茶。
宋朝
湖南最有名的茶是安化黑茶,不过长沙周边地区包括金井高桥等地产量大,每到采茶季节,来自南方广东广西福建的茶商有些会来到这里收购茶叶。
福建其实自己也产有名的武夷茶,但是量不够,所以会到湖南来采购,加工以后作为武夷茶销往国内外市场。有意思的是,今天的金井茶园也在给别的名牌茶叶作嫁衣裳,就是安化黑茶,他们的供应量不足,茶叶原材料有些是金井这边供应的。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在同行眼里,金井的茶叶品质是很好的吧。
周老板说的金井茶叶先走山中小道,也许最开始就是销往广东福建的,去这几个地方只能走山中小路。
那时候云南四川等地的茶叶已经通过川藏线滇藏线和丝绸之路销往中东阿拉伯世界,湘茶有没有加入暂时还没有看到可靠的资料来佐证,毕竟从长沙地区经过湘西去重庆四川似乎成本很高,去云南同样路途遥远,不过比起丝绸之路也许算不了什么。假如那个时候金井的茶叶选择经过益阳和安化,湘西,然后前往重庆四川的话,因为我们的西面没有什么山,不需要穿山越岭,直接走大路就是了。
元朝
到了元朝,长沙府各地茶园开始大量生产边茶,也就是用来卖到边境地区,与少数民族交换交换马匹、皮毛、药材等,那时候主要是北上销往西北,比起走滇藏线,要省事一些。
这就是安化的现代马帮。
明朝
到了明朝,安化黑茶和宁乡益阳等地的茶叶成为新一代王朝的贡茶,而且安化黑茶为首的湘茶继续大量销往西北地区,原因是湘茶产量大价格低,虽然比较苦涩味道,但是正和西北人的意。他们没什么蔬菜吃,肉食多,需要茶来分解脂肪。
安化的茶马古道一直保存到现在,青石板的小路上每块石头都是故事,我们看不到金井消失在山中的茶马古道,只能站在安化或者益阳的古道上遥想一番。
很多人可能以为茶马古道是用马来驼茶,其实很多时候是用牦牛和骆驼,而马有时候不仅仅是运输工具,也是用来交换的商品。
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民国,长沙市都是中国最主要的茶叶产地,而长沙县的高桥镇,与金井相隔只有十几里的一个河边古镇,是长沙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中心。
清朝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为了满足西方人喝茶的习惯,湘茶开始以红茶为主,浏阳生产的红茶异军突起,获得过国际金奖,金井和高桥这边的红茶也不错,很多出口。兴盛时期据说金井+单家坝+范林桥+高桥沿线十多里的河岸总共有四十八家生产茶叶的茶庄,也有单单是高桥古镇就有四十八家茶庄的,他们在采茶季节同时开秤收茶,非常热闹。到了这个时候,如果山中还有茶马古道,应该已经被废弃了,因为主要市场是欧美国家,产品都是红茶,全部走水路。
到清代,丝绸之路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中俄茶叶之路,这个时候,金井茶叶作为湘茶的重要成员,还销往了蒙古、俄罗斯、欧洲大陆。2013年内蒙古二连浩特组织了一百头骆驼重走茶叶之路的大型纪念活动,起点就是湘茶主产区的长沙,北上蒙古、俄罗斯,然后向西走,终点站在德国、法国。虽然俄国人的地图上正式起点是汉口,当中国这边的茶商知道汉口的茶叶基本上来自福建与湖南的居多。《乔家大院》编剧搞错了,乔致庸贩卖的不是福建武夷山茶,而是湖南安化黑茶。不过乔致庸不是唯一的晋商,有些商队卖的是长沙县北边的茶,黑茶还是红茶不得而知,肯定不会是现在常见的松散的绿茶。
重走茶叶之路大型纪念活动
明朝古桥和码头
金井古镇与码头之间是一条河,叫金井河,古镇在河的西岸。由于地球自转,每一条河的西面都是水流比较平缓而且河水比较浅,所以金井老河西岸古镇前是大片的沙洲。我们王家祠堂乡村旅馆、金井古井、九溪寺还有金井古镇的老码头都在河的另一边,也就是东岸,这边水流急,水比较深,适合行船,茶叶、生猪、木炭、粮食等都是在现在的金井古井旁的码头装船,用竹排运到高桥镇或者长沙市这些集散地转运。
金井古井和古镇之间以前有一座漂亮而坚固的明朝三拱石桥,我很小的时候见过,还记得一点。这座桥见证了当时繁荣的茶叶贸易,很可惜在78年左右被莫名其妙地拆掉了,因为当时的金井人一穷二白,虽然附近山里多的是石头,可是没钱购买炸药开采,所以将这座明朝古桥拆掉,在400米外更重要的位置兴建了另外一座石桥。唉!
尝试寻找金井的茶马古道
来说说金井茶叶的主要市场,如果山中曾经有过茶马古道,应该是连接这些主要市场的。
最开始是长沙城,去那里容易,不需要什么山中古道。后来增加了西北和西藏这些大市场,包括俄罗斯蒙古等,去这些地方的茶叶应该都是先运到长沙这个大集散中心,没有道理直接用牲口驼着去大西北。即使是安化黑茶,也都是走水路,入洞庭湖,再北上的。
后来清朝乾隆以后,出口的茶叶全部要通过广州这唯一一个口岸,湘茶也是一样。大量金井茶叶被转运到了广州,然后出口到英国、美国等。这些茶可能是走陆路去广州的,也可能是绕一大圈水路去。不管怎样,都应该是从高桥镇集散中心出发。
鸦片战争以后,闭关锁国的清王朝不得不开放更多口岸,广州的地位被上海和福州取代,成为出口红茶的主要港口。金井的红茶自然都是从上海然后是汉口走,继续走水路就好了。
……………………………………
刘志琨是朱玖莹的外甥,陈元良是朱的老部属。
朱玖莹,生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金井镇观佳鹤霞园人。性耽文史,学识渊博,酷爱书法,各体兼长,作品辑为《临池点滴》书法集。解放前,历任河南商丘、南阳行政专员,。湖南衡阳市长、湖南省民政厅长代省府主席。去台后,深居简出,以诗书自娱。晚年回大陆,定居长沙市。1997年在长沙逝世,享年100岁,终遂落叶归根之愿。
1983年,朱氏给刘志琨的信中说:“来信我已细细看过,知汝天性甚好,旧日所学并未完全荒疏,现出云雾而见青天,仍望力图振作,并将儿女辈带好教好,以期有成。天下久分必合,相信迟早必再见也。”
亲笔对联寄语陈元良,联云:
“久别但求仍壮健,逢人为我问平安。”
另附纸云:“商丘为修县志,累次专人来要材料,承你与志琨、茂怡等相约写去,自无不妥。我总想皇天不负苦心人,我们仍有携手去商丘、南阳观光之日也。
朱氏的《临池点滴》中有自作的自度曲两首:又到重阳,移火入房,谁家儿女不眷恋大陆风光?可怜门外,日灼尘扬,飘风吹不散烦暑,骤雨送不到清凉。休怪心随境转,依稀昨夜、有梦还乡。却怕登高处,悠悠极目,何处是潇湘。(庚午重阳作)
年怕到中秋,人怕到中年。昔常闻此语,不觉太可怜。孤岛栖迟二十载,天边又见一轮圆。风是这样飕,月是这样娟娟,万里一声兼一色,苍苍无尽心茫然,海天凝望只悬悬。(癸卯中秋有忆)
挽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联:
染翰寄情时,坠石奔云,浩荡一生犹此境;
遗言藏骨处,高山大月,魂魄千秋恋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