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井中学的前身 – 尊阳都第八高级小学

解放前,我们是先有初级小学,后来有高小,再后来有了中学,也就是达德中学。初级小学规模小,比较散,数量也比较多,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因为学生年龄小,不能离家太远,这些学校一般是不能寄宿的。

我们山水之间营地所在的王家祠堂,在民国时期就腾出房间,建了一所初级小学,虽然祠堂是金井老街及周围王氏家族所有,但是这里的小学生也有其他姓的。也就是说,这所初级小学不是只收本族弟子的私塾。

这三所高级小学相当于现在的初中,比小学规模大,设施完善。达德中学就更完善,老师水平更高了。

第一家高小是位于脱甲桥郑家祠堂的私立振德高小;第二家是位于九溪源黄虎屋场的私立尊阳女校;第三是公立小学,叫做长沙县第八高小,位于郑家塅斗焕里,是现在的金井中学的前身。

爱国教育

斗焕里是郑氏家族的一所大屋,本来是郑家一个很富有的人家,后来抽鸦片赌钱败落,房子大部分成了这所高小的产业。第八高小就在现在的金井镇三棵树茶园旁边的山坡下。这里靠近凤形山公园,九一八事变后,第八高小的师生非常气愤,在现在石壁湖公园的峭壁上写下四个十米见方的大字“誓雪国耻”,两里以外都可以看见。

抗战时期,老百姓的爱国热情是我们现在很难想象的。这种在学校知识分子里面普遍的激情,一进学堂就会被感染。

球场设施

单从球场建设方面来看,他们有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网球场,还有很多其他体育健身设施。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南京的一所军事院校交辎学校迁到了金井,位于现在的南阳庙,距离这所第八高小不到一公里,所以不少军官和军校学生都会跑到第八高小来打球。

寄宿制

这里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尊阳都的家境比较好的孩子,也有少部分来自周边山区靠近尊阳的平江和浏阳。除了学校周围少数孩子走读之外,其他都是寄宿制的。在高小读书的孩子和我们现在的初中生差不多,十二三岁,在这里开始了独立生活。

优秀教师

有一个年轻教师,叫做魏开元,为这所学校写了一首校歌,他的学音乐的弟弟 – 长沙市的一位音乐老师,为校歌谱曲。歌词如下: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尊清曙色新阳。储杞梓(表示栋梁之材),蓄梗楠(栋梁之材),人文蔚起何煌煌。崇明德,爱时光,男儿立志图自强。人群进化,世界大同,楚材济济,收功施于无疆!

纪念周和朝会

学校每周一的第一节课,是纪念周,师生集合于礼堂,先向孙中山先生遗像三鞠躬,或者静默三分钟;然后集体背诵孙总理遗嘱;最后是校长演讲。

九一八事变之后,抗日救国往往是演讲的主要内容。

每天上课之前是朝会时间,同样集合在礼堂,向孙先生三鞠躬,安排一位老师小结一天来的学习生活,或者布置当天的突击工作和活动。

晨操、晨读、晚自习

所有学生每天先做晨操,然后是晨读,同样和现在的金井中学一样,有两个小时晚自习,主要是做作业。

作文和墨笔字

学校很重视语文课,每周一篇作文,课外再写一篇杂记。下午上课之前,练习墨笔字。

学生自治会

那些少年学生在学校成立了学生自治会,和大学的学生会一个性质,他们每周六下午会组织一次学生演讲会,提前公布参加演讲的6-8人名单,有老师现场指导。

从这点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理念很接近,学校老师有很大的自由度,学生有更多的机会。

真正的社会实践

一九三七年,为了响应全民抗战总动员的号召,双十节这天,金井地区党政军民商和各校师生,在南阳庙举行盛大的集会。八高的师生们编演了一幕话剧,叫做“枪毙韩复渠”,在大会上公演。

韩复渠是一个卖国大汉奸,后来被蒋介石诱捕枪毙。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

王朔的几句话,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