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体制外的学堂读书的孩子似乎比学校孩子更安静

昨天是星期天,山水学堂来了四个长沙市在体制内学校读书的孩子,在和张家界覃山学校的孩子一起进行户外徒步几个小时之后,我组织所有的家长和学生开会总结并讨论,要求每个人说出这一路上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最不耐烦的事情等等。

让我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当我问到:”假如你事先知道会下雨,还会和我们去徒步吗?”这个问题时,所有四个城里孩子都立刻举手,说会去! 而覃山学校的孩子们则犹豫不决。

后来一想,这不奇怪,覃山学校的孩子们对于山中徒步这样的户外活动已经参与过很多了,没多少新鲜感。而四个城里孩子则非常需要到大自然中来放松,事实上他们自己也是这样解释的。

在这个会议过程中,覃山学校的孩子们要比四个城里孩子安静一些,因为他们已经与周边的农村环境融为一体,后者则一直很兴奋,一块砖头都可以玩出很多花样,看得出来真的是在学校压抑太久了。

后来我壮着胆子试探着和一位孩子妈妈说,她的儿子是不是有多动症的倾向,她妈妈和另一位很熟悉的家长都说没注意到孩子有这方面的倾向,那就有两种解释:

一、孩子只是天性好动,被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太多太久了,乃至我坐在他旁边还不能制止他动个不停,是我判断错误。

二、这些城市里的家长对于这些好动的孩子见多了,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她们接触体制外学堂里的孩子比较少,缺乏比较,所以判断错误。

不管如何,有个孩子在课堂上会因为干扰其他同学而挨批评是事实,小学阶段还好,学习任务不重,到了初中就会开始紧张起来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突然加大,会让这个可怜的男孩子疲惫不堪。我还是建议孩子妈妈考虑一下这种可能性,让一家人都对即将面对的学业压力有个心理准备。

晚上吃晚饭的时候,我母亲和我们家的装修师傅聊天,她说覃山学校的孩子都 “不骂人,不 liaoho 打架”,还真是一语中的,倒不是说他们的老师在这方面管理得好,而是因为,覃山学校这样的教学理念和环境会自然让一个孩子变得安静、合作,不需要家长老师说很多。他们没有什么受到压抑的感觉,没什么无法满足的冲动。

不止是覃山学校,长沙县春华镇达德学校里和合家馆的孩子们也给人很安静的印象,他们也是一家体制外的学堂。

大喊大叫的孩子往往都是在学校里读书的居多,因为那里都是大班制,必须执行半军事化管理,所以孩子逮住机会就喊叫、追逐。

。。。。。。。。。。。

群里关于中医西医的讨论摘要

JANE: 关于中医和西医之争,我其实也经常参与讨论,今天再说说。

钟的带盐逐利是无疑的,能让我感动钦佩的目前还是张文宏。但很多人人云亦云,因为钟而打击中医,我实在无法认同。

一。中西医各有利弊,中医要求医生有高明的医术和道德,可惜现实社会中医庸医太多。

西医对人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大量依赖机器来诊断,只要你根据机器检测结果,按西医诊疗标准来下定论,给予病人标准化治疗方案就行。

西医医生就像生产流水线的产出品,精品还是次品取决于后期打造。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我觉得很不靠谱。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理念和方法硬要放一起,伤害的是病人,得利的是中西医结合的医生和生产厂家。

中医讲是药三分毒,用药很审慎,副作用小,只是现在中草药种植就像种菜一样,药性自然差很多,医生很难下准确的药,中医的针灸,推拿等等是很好的,没试过的人可以去试试;

西药的副作用很大,用一种药前,必须先用其它药来压制和预防第一种药产生的副作用,有点西医基础的群友或医生,不会否认这点吧?

三。西医有多少年历史?中医有多少年历史?西医进入中国之前,我们都是用的中医,难道都是江湖游医?这个怎么解释?当我们在全盘否定中医的时候,有些外国人开始对中医感兴趣,东南亚很多国家仍然信用中医,如果中医无效,早就灰飞烟灭了。

四。一些慢性病用中医治疗最好,一些急症或者外快手术用西医最理想。一味打压中医或者一味打压西医,说白了都是为了市场占有率和利益,完全忽略病人的实际需要。我是很鄙视👎 的。

我的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发烧,肺部有锣音,三个医院都要作为肺炎收治住院,我不甘心在同仁堂一个医生看后三包药就治好了,根本就不需要住院,如果用西医的方式,没有七天一个疗程下来,打大量的抗生素,是不可能让你出院的。

。。。。。。。。。。。

关于教育之目的

这是我们群里的一段对话,分享给大家:

冬瓜: 争论了好长时间,没有定论,是因为教育的目的没有搞清楚。目的搞清楚了,实现目的的教育手段,哪些好那些坏,就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事了。我觉得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适应将来的社会。

那么,将来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呢?

那就是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大量的重复性劳动的消失,知识已经变的廉价,不重要了,知识是随处可得到的资源。上网查查,费不大功夫,啥都知道了。

最难得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项目式学习的根据。

教育要去大集体化、步调一致化,这是工业化的产物。教育需要重新回归原先的作坊式形式。

项目式学习,也符合人对世界的认识习惯。学生由此掌握的知识也更全面,牢固,而且比较整合,避免分科造成的知识割裂。

发现天赋、成就天赋,应该是教育的切入点。

“发现天赋”的教育观,与“爱好是可以培养”的教育观并不矛盾,两者应该是君臣相辅相成的关系。

“发现天赋”,作为突破口,让孩子获得自信,再向其他方面扩展;另一面也可作为自己的优势项目重点培养。

罗: 补充一下,教育的目的最好这么全面一点描述: 让孩子适应将来的社会,并且参与建设未来的世界。

冬瓜: 但,只依靠“发现天赋”,可能会孩子的发展不平衡。例如,长期随性、缺乏计划和坚持的韧性。这时候,就需要培养爱好了。不然,孩子发展不平衡,走不远的。

半导体: 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获得?靠项目式学习?你瞎想的。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掌握基础上的。

冬瓜: 项目式学习,也是掌握知识的一种方式,而且更符合人的认知特点。重在培养兴趣,孩子一旦感兴趣,就可以系统学习了。

很多资源,例如可汗,是不需要花钱的。

当然,孩子有了学习兴趣了,还需要培育孩子的人生目标,兴趣和人生目标的结合,学习才能持久的坚持下去。

罗: 半导体说的知识好像是包罗万象的,超出了很多人对于知识的认知范围。你可以解释一下你定义的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区别吗?

半导体: 能力是知识消化吸收后的结果。

冬瓜: 我回答一下:前者是“知道”,后者是“做到”。

罗: 既然教育的目的是适应未来的社会,那么关键是能力,因为知道不一定能做到。知道需要加上其他佐料,比如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做到,所以还需要情商,需要关注政治,需要意志力,体能等等。

所以能力比知识重要。

我们说的知识也需要分类,有些可以通过技术轻松获得的知识就没那么重要,比如高频词之外的英语词汇量。笼统地说知识和科学容易让人误解,因为它们并不能代替能力和智慧。

冬瓜: 智慧,在汉语语境中,搞得比较玄乎。具体一点,智慧也是一种能力,而且大众化的能力,就不能叫智慧了。那是一种具体什么能力呢?

罗: 智慧应该是让自己和身边的人的人生活得更有效率的能力。这个身边的人对普通人来说就是家人,对领袖来说就是天下人。对效率的定义当然也可以千差万别,有些人的目标是幸福,有些人可能并不是。

。。。。。。。。

理发记

住在乡下有一个好处,就是生活费用低,剃个头十块钱,还给刮脸刮胡子。

想起前些年在旧金山剃头,曾经有一次被一个有钱的朋友推荐去他的理发师傅那剃,面皮薄,只好前去体验,那个鼻孔穿了一个环的美国中年剃头匠收费四十多刀,还不算小费,那可是几百块人民币!

我这个朋友一般都给百分之二十的小费,平时对我很大方,我不好意思不给面子,也硬着头皮给他的剃头匠一百刀,然后说找我三十五吧。那人睁大了眼睛看着我:Are u sure?!

他不敢相信一个中国人会这么大方!或者以为我会想要打折。我这才意识到,即使不给小费他说不定也能接受,毕竟我也认识他有些年头了。但话已出口也不能反悔,只好说 Yeah, I am.

其实我当时并不是不知道美国理发的平均价格,以前都是在普通老百姓去的地方,一般十几美金够了。这次是割肉给朋友面子,花钱讨教训。

刚到美国的时候,住在洛杉矶旁边一个比较贫民窟的地方,第一次去理发,师傅大概是个墨西哥移民,或者二代移民,人高马大,极度压迫感,看着他拿把剪刀冷峻地走到我面前,心里有点打哆嗦,因为当时是傍晚,外面一个顾客也没有,偶尔走过一个人,也是他们那个圈子里的墨西哥人。

后来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出国前先摸摸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