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7日,当代一位广受尊敬的思想家王康先生去世了,49年出生的这个重庆男人刚刚70岁,他孤独地死在了异国他乡。
作家魏真说:“王康是最浪漫最华美的中国人。”这句话很贴切,也被很多熟悉他的人所引用。他的浪漫是指思想的不羁,而他的华美是指其文字的纵横千里和大气。如果说我希望山水学堂的学生长大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民国的胡适,还有当代的王康就是他们的榜样 – 做一个思想华丽的中国人。

王先生还有一些其他的标签:遇到看不起的人摔案而去,甚至抱以老拳,或者直截了当说“我不喜欢你”。不过,最被广泛接受的头衔是:民间思想家。
在这个崇尚处世圆滑的时代,他这样的人注定活得寂寞而艰难。
这样的中国文人其实并不罕见,比如我在脸书上就认识了很多来自中国大陆的,在墙内不许发声,于是到墙外去说话的知识分子。每年五月底六月初都是言论敏感时期,有一位叫做董广平的河南人就在自己的主页上这么写:
我曾三次坐牢,累计七年半,两次因为纪念【刘思】(谐音),一次因为举牌【返工】(谐音)。很多人好心劝我说:“你吃了那么多苦,何苦呢?你能得到什么?你能推范XX吗?”
这些人多是朋友、同学,甚至是最亲近的人,我无法回答,因为思维完全不在一个通道上,各有不同的追求,与他们辩驳只能徒生怨隙。。。。做一个正常人,一定要有自由思想,如果什么事情你想都不敢想,就不会活成个人样。。。
这位河南的董老师看来并没有王康先生那样的渊博学识和社会知名度,但他足够做我的老师,而且他和王老师都属于同一类人 – 经典的 “中国文人”,没有成为犬儒的中国文人。
王康是我们当代中国人中的精英,知识分子中的良心,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人格象征。多年来,他一直在研究中国人的人权意识、生命意识,对我们这个国家与民族的热爱与牵挂,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演讲和文字中,也体现在他对弱势群体和底层民众的关怀中,他那双眼睛不仅睿智,而且温和。
对于他的政治理念,我不便明说,百度上有很多关于这位民间思想家的资料。在此只说说他对于教育的看法,他是这么说的:
- “我们处在一个文化大发展的阶段,需要自由的精神,更需要发现、赞美和呵护天才。”
- “没有天才的时代,就是黑暗的时代;不出天才不出才子的学校就不要办了,至少要少办一些。”
- “大学校园最至高无上的目标就是发现天才,造就人才。”
- “每个人本质上都是天才。他们需要的不是最好的软件或者硬件,最需要的是自由,让他们自生自灭,让他们自由发展,那他们就会知道自己需要发展成什么样子,成为怎样的人才。”
- “天才辈出的时代,才是最好的时代。”
王先生自己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天才,因此他理解天才所需要的宽容的社会环境。他的上述言论其实更多是一种对现实的失望,基于这个时代对他这样的天才所制造的各种障碍。

布衣
对王老师的描述,经常会出现布衣学者这个词,很有意思。这表示他不是大学里的教授,或者作家,或者研究院里的研究员,他只是一个老百姓,喜欢思考的文人,众多老三届精英中的一员,还有,以家国情怀为己任的重庆人。也许正是他这种不受羁绊的布衣身份,使得他做出了很多体制内学者做不到的事,包括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化工程。
如今王老师已经离开了,他因癌症在美国去世。之所以不是在重庆离世,是因为其言论得罪了当权者,2013年出国后就回不来了。
我们山水学堂不可能将一个寻常孩子培养成天才,更不会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和王康先生一样过受尊敬但孤苦的一辈子,但我们会致力于发现天才,不埋没天才,而且绝对不将天才孩子象一个庸人一样培养。
也许,从山水学堂也可以走出一两个象王老师那样华美的中国人。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生病的晚年王康先生骨瘦如柴,但仍然自强不息。
重庆
山城重庆是个有些奇怪的城市,也许是因为其不合常规而突兀的城市格局,近些年造就了一轮又一轮的怪才和鬼才,王康先生就是其中一个。由于他特立独行的思想和华美的文字,他在穷困潦倒中慢慢成为了重庆的一道风景。他经常深居简出,但偏偏很多人从全国各地跑到这个城市来,只是为了和他在一起。
只是这里最终没有成为他的终点站,他无奈地死在了异国他乡,回不了家,不仅如此,死前他还被迫将父母的骨灰从家乡带到了美国。他有个儿子,但不认他这个父亲。不知道几十年之后,谁来给他们三个在美国的墓地扫墓。
陈独秀
王康先生曾经拜访过陈独秀的故居,并且在其访客留言本上即兴写了一首诗:“都称缔造者,孤魂自飘零;为人续家谱,痛煞后来人。”这首诗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明白,但很遗憾,不方便解释,陈独秀是个敏感人物,我们的历史书对这个人的评价是很不公平的。
我们的历史书和语文书对很多人物的评价都是不公平的。
有学者认为,王康和陈独秀都是同一类人,遗世独立,目光深远,为了理想燃尽一生,然后最终都是带着遗憾离世。
父子
对一个家庭来说,这样的成员是一种负担,甚至苦难。我可以想象王康这样的父亲会给他的儿子什么样的人生,所以不会去责备那个我们都不认识的男人,人不可强求,他的儿子也许就是中国当代众多凡夫俗子中的一个,这个中年重庆人理解不了父亲的壮怀激烈,他只想要过平安日子。
王康先生没能让自己的孩子满意,对此他非常心痛,但他不后悔,因为他为整个民族十几亿人的平安日子付出了自己的一生。
相关链接:豆瓣王康小组 | 王康:痛苦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