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曼哈顿有一个林肯中心 Lincoln Center,这是这个城市的文化标志,一个综合演艺中心,世界表演艺术的顶级会场。我在这里看过话剧,也看过一场电影。
在那之前,我不知道林肯中心这样的地方,除了各种戏剧,音乐会的演出,偶尔还会放一些有艺术水准的电影大片。那一次是朋友带我去看《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这部当时刚刚出来的新电影,当时非常震撼。

我被震撼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是这部电影本身。那种气势,那种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底层百姓,想摆脱自身命运的桎梏所做出的各种拼死挣扎和哭喊,让我感同身受,头皮发麻。当巴黎的群众一边唱,一边拿着各种各样的武器走上街头,为命运抗争的时候,真的是让人非常难过,热泪盈眶。
第二个原因就是当时这部电影在纽约受欢迎的程度让我震惊了。我的票竟然是在剧院里第一排最右边的那个座位,也就是说,整个剧场真真正正是座无虚席,全部座位都被占了,我只好整个电影放映期间都是仰着脖子歪着头在看,坚持不了只好低着头扭动一下脖子,休息一下再看。
那个时候那部电影《LES MISERABLES》已经放了几天了,因为口碑很好,所以整个曼哈顿都跑去看。我在国内也当过十几年城里人,但一直是在边缘地带生活,不知道国内如今有没有这样的演艺盛况。
这部电影大片有三位大牌演员,如上图所示。后来安妮海瑟薇还因为在此片中的表演,主要是那段作为一位悲惨底层女工撕心裂肺的演唱,获得了最佳女配角奖 – 她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演员,当时看电影的时候她的那段表演真是让人揪心,她唱歌的水准和感染力是三位大牌演员中最高的。
从林肯中心出来以后,电影里的那首反复出现多次的气势磅礴的群众合唱歌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ing? 你听到,人民在歌唱吗?】还在我脑海里回想,我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电影里面的街头小男孩在哼唱,这让我身边的朋友,一位犹太老太太,很是诧异。
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都打动了我: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你可听过这歌唱,
Singing a song of angry men?
它发自人民愤怒的胸膛,
It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这是一曲民族之心声,
Who will not be slaves again!
它是一声声不甘奴役的反抗。
When the beating of your heart
当你的心跳
Echoes the beating of the drums
伴随着战鼓一同擂响,
There is a life about to start
它昭示新的人生即将开启,
When tomorrow comes!
明日将轮到我们登场。
Will you join in our crusade?
您可愿加入我们的队伍,
Who will be strong and stand with me?
肩并肩往前行无惧风浪?
Beyond the barricade
障碍的另一边,
Is there a world you long to see?
那个世界你是否也早就渴望?
Then join in the fight
那么加入战斗吧!
That will give you the right to be free!
你将从此获得权利,自由不再是奢望!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你可听过这歌唱
Singing a song of angry men?
它发自人民愤怒的胸膛。
It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这是一曲民族之心声,
Who will not be slaves again!
它是一声声不甘奴役的反抗!
When the beating of your heart
当你的心跳
Echoes the beating of the drums
伴随着战鼓一同擂响,
There is a life about to start
昭示新的人生即将开启,
When tomorrow comes!
明日将轮到我们登场。
Will you give all you can give?
您可愿倾力相助,
So that our banner may advance
让我们的旗帜高扬?
Some will fall and some will live
有些旗帜会倒下,但有些会一直猎猎作响。
Will you stand up and take your chance?
您要不要乘势而起,共打豺狼?
The blood of the martyrs
洒热血又何妨,
Will water the meadows of France!
就让它去浇灌大地,保法兰西安康!
这首歌现在被禁了,看看上面的歌词内容,您估计就明白为什么了。那位老太太不会明白,法国大革命对我这样来自中国大陆,从农村走出来的中年知识分子,是一种不一样的历史回想。
先不管《悲惨世界》,我们来看看纽约的犹太人群体。
这位退休教师老人和她的家人一样,生活中相当大一部分是读书和观看文艺演出,作为一位生活在纽约中上层社会的富婆,去林肯中心这样的顶级剧院看表演、欣赏音乐会更像是一种家庭传统,而不是骨子里对书本和文艺演出有多么热爱。换句话说,这位犹太老太太和他的纽约犹太家人多多少少是受到了整个犹太社区和周边富人区的带动,因为大家都很关心艺术,关心各种高质量的演出,关心好的书本,他们也觉得这个很重要。
而在中国,看不到这样的情况,因为大家都在看一本好书,所以我也赶紧去读一读,或者城里在举行音乐会,不少人去听了,所以我们也要去听。没人觉得这种时尚有什么必要去追。
这也就是为什么犹太人在全世界被公认为最聪明民族的原因。他们整个群体都会对那些比较抽象的,比较大的话题很关心,而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并不是他们的基因有多么优秀,而是整个人文氛围特别好,大家都在读书,在思考,好苗子不会被埋没。
还有一个原因。犹太人不光考虑这些虚幻的东西,他们有经济基础。相对白人里的非犹太人,他们在对待钱方面很小心,不乱花钱,同时会花心思去挣钱,这是另外一个决定性的优势。同样,这也不是基因的原因,而是文化的。我的那些非犹太人的美国英国朋友在花钱方面就随意得多,他们更喜欢追求极致、更率性而为、不怕欠债。
说犹太人会赚钱还不如说他们会省钱,看重钱。不会赚钱的人往往都是在生活中把钱放在靠后位置的,比如我自己。
我们中国家庭在这两方面都落后于犹太人。学校基本上不教孩子如何挣钱,也不教他们如何正确地省钱,最多只是跟他们说一下,不要吃零食,不要浪费,但这并不是省钱。在教育这一块,我们也偏重于教一些实用性的东西,能够提高分数的,将来有助于找到好工作的。即使上艺术课,很多也是因为可以加分。
甚至有很多家庭里,孩子明明是有艺术天分的,家长都不让他们去学,因为他们说搞艺术的,将来不好谋生,非常现实。相当多的家长不让孩子看电子书,是因为担心视力受损,在我们这里,视力更重要,阅读没那么重要。
换一句话说,在该现实的时候我们不现实,在不应该太现实的时候,我们们的态度非常现实。
所以中国人想追上犹太人,想拿很多诺贝尔奖,是不可能的,除非整个社会回到民国时期,尤其是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制度。为什么要回到过去才有救?因为在北洋政府时期,起码我们这样的教育者就有机会站出来说话,和家长们和社会大众正常交流了,而不是和现在一样,稍不小心就会被禁被删除,家长们根本没机会比较不同的教育。另外,到时候就不存在学籍的问题,只要是好孩子优秀学生,都可以正常上学,不管有没有学籍。现在的社会就是拿学籍卡着所有家庭,你不接受我们的应试教育或者上国际学校,就不给你机会上大学。
只有极少数力气大决心大的家庭能够冲出重围,对大部分谨小慎微同时又没资金实力的家庭而言,他们的孩子将来注定只能看着别人家的同伴绝尘而去,怅然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