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篇文章是我今天在《金井漫话》这套书上面看到的,很有感触,于是推荐给大家阅读。
同样令人怅然的还有这套书,总共有八本,它们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金井镇的三四位有文化功底的退休老人不计报酬,自费采编,出版的,保留了很多本地历史文化遗存。几个老人从将近40年前开始出第一本,一直出了十多年,直到后来老人都陆陆续续去世了,再没有人接手做采编工作,这套书就终止在了第八本。
我要是没有财务压力,肯定会接手并且开始编辑第九本,看到本地老人一个个去世,带走了那么多精彩的历史故事,心里也很难过。可惜我这样的文化人总是被财务拖累,难两全。
………..
《落叶归根》
作者:舍人,摘自《金井漫话》
我对旅台乡亲陈烈先生,先是闻其名而不相识。原来海峡开禁后,他已回乡几次了,只是没有见面的机会。直到1991年,他在金井镇上购置了一幢楼房,与我家比邻而居,这才相识了,而且是一见成知交。
陈先生是农民的儿子,年轻时在家种田,对土地有深厚的感情。那时候,为了逃避“抽壮丁”,不得已外出谋生,后来形势变化了,才去了台湾。
数十年来,与家乡隔断了音讯,而万种乡思,无时或释。日子久了,他在台湾成了家,有了儿女孙孙,虽有天伦之乐,也难掩盖思乡之情。
海禁一开,他就年年回家,一住就是两三个月。陈先生的老家在距金井镇五里处的民主村,因人多房少,居住困难,这才在金井镇上购房居住,好在都在长平公路旁,来往非常便利。
我与陈过从甚密,感情相投,他知道我喜爱诗词书法,就要我给他写幅字张挂在客厅里。朋友有求,不顾浅陋,填“卜算子”一阕并书成条幅以赠:
月是故乡明,常照来时路。纵有儿孙绕膝欢,乡思凭谁诉。
春暖燕归来,旧地营居处。四十余年赤子心,小住情千缕。
我是摸着他的心迹写的,也真得到他的喜爱,他说,这几句话正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真是知心朋友。
1998年初春,陈先生不幸患了鼻癌,家人把他接到台湾医治。病情日益恶化了,他自知不起,决意要回老家。家人和亲友都明白他的用意所在,因为他平日一曾透露过身后要归葬在老家的山坡上。
回家后,他强力支撑着病体在民主村老家屋前屋后含着眼泪依恋地看了又看指指点点,喃喃地自我回忆说:“我是在这里出生的,在这里长大的……”
我去看望他的时候,他已瘦骨嶙峋,但仍打起精神和我说了一阵话,其中又谈了归宿的事。最后,他无限感慨地说:“我漂泊了几十年,看的也不少,回过头来,还是家乡好。”
四月六日,陈先生离开了人世,他是躺在家乡的土地上离开人世的。我怀着沉痛的心情去参加了追悼会,并敬献悼联以寄托哀思:
故里总关情,常叹飘萍倦旅,千秋梓里萦怀,劳燕趁时归,临岐痛洒知交泪; .
谅君当此际,已酬落叶归根,两岸团圆可待,夕阳无限好,隔岸同悲杏雨天。
陈烈先生对家乡的教育事业非常关心,先后捐助学校和希望工程八千元币。
……….
能写出这种对联的本地老人不多,作者舍人应该是《金井漫话》前面四期的两位主编之一,一下子忘记他的名字了,住在双江街上的。
《金井漫话》应该说有三位创始人,最年轻的李学坤老人如今八十多岁,号召有文化的退休老人来自费出这套书是他的主意,得到了孙格非老人和上面这位舍人(?)的赞成,后面两位老人都是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文化功底深厚,而李学坤作为他们的晚辈,在新中国没多少机会读书,所以前面四期的主编是孙格非和? 李学坤一直没担任过主编,他主要做外联,拉赞助。
希望有人支持我,尽早出《金井漫话》第九期,把精彩的故事继续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