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旧事1:夏一阿公讲洪武落业

昨天是邻居毛家收亲的好日子,晚餐过后,基本收拾完毕,夏一阿公在我家客厅跟我讲了一些家乡旧事,交代我有些东西要记住,意思是很重要。的确,第一件,关于洪武落业这件事,对我们这些当地人来说很有历史价值,需要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

什么是洪武落业?

如果我们去看湘东地图上那些小地名,会发现有“落业塅”这样的名字,存留至今,这种地名我注意到是在浏阳、平江、长沙县北边、汨罗等地,可能其他地方也有,我没去仔细寻找。

什么是洪武落业?洪武指的是朱洪武,就是朱元璋,民间至今是以洪武皇帝对他表示尊称的,没有人直呼其名。

落业指的是落下行李担子,在一个新地方建立基业的意思,说的是江西来的移民在湖南建立新基业的故事。

当年朱洪武血洗湖南,其实可能主要是血洗湘东北,也就是靠近武昌、安徽和鄱阳湖这一块的湖南,因为他当年争夺天下的转折点(应该是)鄱阳湖,在这里以弱胜强打败了陈友谅,然后又打到武昌 – 陈友谅的老巢,那时候陈友谅已经死了,他的皇后带着太子直接出城投降,但陈友谅一些部下不愿意投降,躲到湖南来了,最后朱元璋手下虎将开始攻打大汉国最后的大本营 – 湖南,目标主要是潭州 – 后来的长沙。没有悬念,一举拿下。

在当时朱元璋已经气势如虹,与陈友谅的残兵败将相比优势巨大,他为什么要血洗湖南呢?

应该是出于报复。

报复湖南人对陈友谅的忠心。

如果不是湖南老百姓的忠心和支持,那个叫做周石牛的汉王陈友谅部下也就不会率领部队跑到浏阳今天的石牛寨,在那里和前来剿灭他的徐达常遇春等人展开长达几个月的攻防战,最后兵败。

我们在石牛寨看当地人的记载,会注意到:守在山上对付朱洪武军队的不仅仅是汉王旧部,也有当地百姓,可见那时候的浏阳人哪怕汉王已经倒下很久,哪怕他们的太子陈理已经出城投降并且后来被朱元璋送到了朝鲜,他们还是坚决地支持这个气息奄奄的大汉国。

在我们金井也一样,黄英也是汉王旧部,他率领几千人跑到我们金井,躲在当时叫做平顶山的一个山头,与徐达等人打了半个月,也被剿灭。

这边的地形远远不如浏阳石牛寨那个山头,所以没有坚持那么久,但是黄英和周石牛各自的部队的规模也许差不太多,因为石牛寨山上全是石头,呆不了多少人,山下并没有可以据守的地形。而黄英当时不是守着一座山,而是守着山下的几个峡谷口子(根据《金井漫话》孙格非老师的记录),地方比石牛寨大得多。金井九溪寺旁边有个叫做将军冲的小村子,就是当年黄英对抗明朝部队的主要的那个攻防口子,由黄英的副将守着,所以叫将军冲。

即使在大明朝建立了稳固的江山,金井百姓仍然固执地将这个地名叫做将军冲至今,可以想象当时的金井人对于这些汉王旧部有多么深厚的感情。

所以朱洪武要血洗湖南,把这些忠心于陈友谅的草民百姓杀绝,以便于后续的统治。

浏阳有个石牛寨,金井有个黄英寨,平江也有个叫做石牛寨的地方,也是一个易守难攻的险要山头,不知道这两个石牛是不是同一个汉王残部,也许是当时有两个名石牛的将军,分别守着浏阳与平江的山头,也或许是同一个石牛将军,分别守着两个具有相似性并且相距大约两百里的山头。

这三个地方都叫寨,那是明王朝搞的,寨表示土匪寨,意思是成王败寇,黄英和周石牛等人既然输了,那就都成了土匪,并且要写进地方县志。

那么湖南百姓为什么会对陈友谅这么忠心呢?

我没有看到过相关文章,猜测是因为陈友谅虽然性格有些缺陷,对百姓还是很照顾的,朱元璋也一样,这两人一个是浑身发臭的渔夫,一个是和尚,都是社会最最底层冒出来的,都知道百姓疾苦。所以朱洪武在把湘东的湖南人杀绝之后,又说:“(我朱洪武保证,)湖南今后不再有大灾!” (夏一阿公说的)这其实是对自己所犯罪孽的一种认错方式。

为什么我说血洗湖南主要是血洗湘东北,其实还有一个证据,就是我们的方言,只有这边的人说的是江西话,赣语,而我们长沙县的南边,离我们家只有十来里的地方,说的就是长沙话,那是湘语,再往南包括长沙城都是湘语,岳阳大部分地区的人说的也是湘语。只有整个浏阳和整个平江说的全部是赣语,说明这里的人当年的确被杀绝了,从江西翻山越岭过来的移民,这些外来人占了绝对多数,才会说他们的外来话,否则哪怕这些外来人占了一半,恐怕也必须入乡随俗说当地方言。

夏一阿公告诉我,在我们金井镇周边,有三个落业点,相距不到十里。其中一个在月坡里(南粉墙旁边),距离我家大概一公里,第二个地方在石塘(檀山咀那边),距离我家大约五公里,第三个在梓坡里(六合桥附近),距离我家大概一公里半。

夏一阿公一再交代我要记住这三个地方,因为这是我们金井人的江西老祖宗在湖南开枝散叶的点,他们当年从江西山区拖家带口艰难过来,也许是被明王朝逼的,也许是因为这里土地便宜甚至免费。不管如何,当时来到这个全新的充满血腥味的地方,刚开始肯定很不容易。

夏一阿公用了点这个字,意思大概是落脚点,并不是说这有这三个地方有人前来落业,其他地方没有。既然当地人被杀绝了,那么到处都是荒芜了的土地,直接可以插标为界,架上犁头开始耕种,然后就成了自己家的产业。

元朝末年,整个中国人口锐减,明朝以后的金井大概就是从这三个不起眼的地方开始,重新聚拢了烟火气的。

想想,当时相距只有十来里的地方,可能总共就只有这么三个地方看得到炊烟,是多么可怕的一种凄凉场景!

《金井漫话》里记载了好几个和朱元璋血洗金井有关的故事,其中有这么一个,前些年隔壁的毛三阿公和我讲过,昨天夏一阿公也跟我讲了,是关于我们村一个叫做“烂泥坡”的地方,那里以前的地名其实是“万人坡”,也就是埋葬了一万人的一个狭长山谷,后人觉得万人坡太不吉利,太凄凉,就改名为烂泥坡了。

这个地方就在现在的黄英寨的旁边,我带学生徒步时说过好多次关于这个鬼坡的故事。

一万什么人?都是元朝金井土著,都被朱元璋屠杀了。当时他们躲在一个狭长的山谷里,这山谷口子很小,里面很长,朱元璋的部队从武昌或者岳州一路杀将过来,要往潭州去,经过金井的时候,发现镇上的人都躲起来了,就到山里去搜。搜到六合桥与灵官咀的时候,山里起雾了,把躲藏了一万地方百姓的山谷给遮掩了起来。大家很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很不幸的是,山谷里一个女人生了个孩子,孩子的家人洗那块带血的布时,那块布顺着小溪流了出来,被外面搜寻的部队看到了,于是一场屠杀就开始了。

后来朱元璋知道了此事,很冷血地说:“我只错杀了半个人。” 意思是那一万百姓全都该杀,只有那个刚出生就被杀的婴儿,他内心还是有点愧疚,但也只有一半愧疚而已。

可以想象,元朝时的金井镇人口众多,虽说一万是个虚数,但在一个山谷里躲藏了几千肯定是有的,当时的百姓肯定也有很多躲在其他地方去了,他们没必要都集中躲到这里来。​万人坡是距离古镇古街最近的比较适合躲藏的地方,所以,这几千人大约就是当时的古镇的人口,那是个挺大的镇了。

这些人为什么不躲到更深更隐秘的山里去呢?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当时通讯不发达,朱元璋可能看到湖南人不投降心里很气,来势汹汹,百姓根本没有时间反应,这个万人坡距离古镇只有大约四里,是情急之下比较合适的选择。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