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认识华德福,以及芬兰学校砍掉中小学校的所有学科,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前两天和一个网络上刚认识的清一新教育家长在微信上交流,他向我指出:“世界文化的精髓在中国。”不认同我们这种崇尚西方普世价值而不强调本土文化的学堂,这样排他性的论断让我有一种危机感,赶紧上网去了解以前听说过的同样来自西方的华德福学校,看看这些来自海外的学校是如何走进中国社会的圈子的。

1

目前全国各地都有不少华德福学校和幼儿园,它来自德国,其教育理念和我们山水学堂比较接近,举例来说,在华德福学校,孩子们花很多时间在户外活动,向大自然学习,重视艺术、强调孩子的独立思想和思维方式,这点和我们山水学堂都是一致的。

他们的中国老师不强调中华国学,也不强调西方经典,华德福创始人是西方人智学的创立者,该理论也是华德福教育理念的基础。

人智学是什么意思?它和中国道教的遁世思想很相似,就是重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弱化人与社会和现实世界的交互;重视人对大自然的精神层面的沟通和解释,而弱化人与人之间沟通合作所需要的文化知识、语言能力、科技。

一言以蔽之,华德福更重视在大自然中去自我寻求真理,而不是在经典中去倾听前辈的教诲。这两种方向充分说明了中西两种文化的不同属性,西方文化强调独立和原创,古人说的不一定正确,永远在怀疑一切,而中国文化重视圣贤书和思想的传承,是不是原创和创新不要紧。德国出了很多哲学家和音乐家就和这种空灵的文化基因有关。

清一新教育学堂和华德福学校在幼儿教育理念方面有很大的区别。清一先生认为,孩子7岁前是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会让幼儿大量磨耳朵,学英语,同时还要大量读经;而华德福幼儿园在这个阶段只让孩子玩耍、体验大自然的各种材质和生命元素、与自然中的各种能量建立连接和灵性感知、创造、模仿老师的言行,侧重于感官和思维方式的自然发展,基本上不教学,这也是然国内很多习惯了追求实用主义的家长很担心而不能适应的地方。

华德福进入中国十多年了,绝大部分国人还不知道,就和他们这种脱离中国国情和社会现实的教育理念有关。我认为只要不给幼儿很大的压力,不是整天学习,让他们早点开始学语言是很明智的决定,这样长大一点进入中小学就会轻松很多很多。只是我也认为,这个阶段最好是教一些工具性的知识比如语言,不要讲太多道理,这样弄不好就会限制孩子自己的思考能力。

华德福在中国的现状其实仍然说明了中国人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的民族特性,第一所华德福学校是100年前创立的,当时国际贸易并不发达和重要,所以语言和国际知识还有编程等技能也都不重要,但是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完全是另外一幅场景了,还守着最早的人智学理念只能说是在学人家的皮毛,并没有理解其​精神内核。

清一体系的学堂都比较重视读经,包括《心经》这样的佛教经文,而华德福学校则以基督教灵性的开发和传承来引导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不会读来自东方的经典,我很好奇,如果让一位坚持读经的老师和一位华德福学校的老师来一场辩论,辩题是要不要读国学经典,哪一方会赢。这不是开玩笑,家长们在选择学校的时候肯定会有类似的疑惑。

山水学堂会如何做呢?我会让家长、老师、学生一起来决定,给每个孩子做出各自的选择,不会硬性要求不想读经的孩子去读古代经典,也不会要求不是宗教信徒的家庭去接受基督教的教义。学堂里不需要只是一种信仰,一种声音。时间久了,学生们就会看到对比效果。

美国的强大就在于其最底层的民众也有发声的渠道,能够感觉到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我们山水学堂里,即使是低龄幼儿,也有机会争取自己的权利,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大人的附属品。

华德福的课程以艺术、手工、园艺、神话和灵异故事为主,这些灵异故事中很多是基于宗教故事和通灵的案例,激发孩子对通灵能力的探索兴趣,很适合培养孩子的哲学思维,我个人其实是欣赏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思想上的贵族,人群中的领袖,家境好不需要担心衣食住行,也许华德福很适合你们家。而清一新教育的课程就比较实用:语言、体能、中医养生、武术等等。这两种方向分别适应不同气质的孩子不同需求的家庭,都有可取性。

2

再来看看举世闻名的芬兰教育,同样来自于欧洲,和德国华德福教育大同小异,重视孩子自己的创造力,没那么多背诵。

在全世界,尤其是西方,芬兰的教育水准一直领先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即使是大学教育,有些机构也将芬兰评为第一名,当然这是指平均而言,不是说芬兰有很多比哈佛耶鲁斯坦福更牛的大学。如果将美国一些三流大学也算进来,美国的大学平均水平会比欧洲很多国家低。

这让我想到了中华民国时期,现在看来,至少在思想开放和文化发展方面,那是一个堪称伟大而令人唏嘘的时代。当时的一个警察月工资是2元,县长大概20元,而一个大学教授有300-400元,远远超出县长。在基层,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都比警察高出很多。你可以说警察县长肯定有很多灰色收入,其实不是,那个时候是有新闻自由的,公务员都没有铁饭碗,官员是要竞选上岗的,警察县长这些人没有现在这么大胆。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民国时期只有短短几十年时间,就让中华文化很快灿若群星,有亚洲最好的大学,全世界都受尊敬的国学和文学大师。

我们金井镇有一套《金井漫话》,最早的几位创始人都是民国时期的本地学生,先不说他们的文字功夫有多好,就是他们那种担当就让人肃然起敬。因为他们当时编书纯粹是为了保护金井本地的历史文化不至于断代,他们不仅仅是分文不取,而且还要担心写这些文章又被打成右派挨批斗。从这几位已经过世的老人身上可以看到民国时期整个中国文化人的精神气质。

那个教育大发展时期,教师受到尊真正的尊重,而且学校有充分的自由。当年北大校长可以当着总统蒋介石的面冷嘲热讽,鲁迅教授则更是一天到晚在写文章批评政府,胡适校长也被他骂。所以如果我说山水学堂希望引入美国的模式会让一些民粹主义同志骂我崇洋媚外的话,那我说希望山水学堂回到民国总可以吧?一个思想上没有自由的学堂,能够取得的成就是很有限的。中国因为长期没有真正的竞选,所以国人认为那种四平八稳的文章才是正宗,任何批评性文章都是不妥当的,要是鲁迅和老毛来到当今这个时代,也和当年那样写文章,即使不被抓起来,也会被老百姓和亲戚朋友骂死。

好吧,还是说点没那么情绪化的,回到芬兰教育。

芬兰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立法,要求所有中小学老师必须有硕士学位,并且相应地给出高工资。几十年之后芬兰学生整体素质傲视群雄和他们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息息相关。在大多数国家,医生和律师是收入最高的职业,因此也吸引着最优秀的学生报考,但是在芬兰,教师更受尊敬,收入比医生和律师更高。

芬兰教育部给他们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充分放权,让他们自己决定如何教学,全国统一考试相对其他西方国家来说少很多。老师和学生少了标准化考试的压力,就可以放心大胆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学会思考的能力,而不是每天背诵各种答案。这也正是体制内教育和我们这些学堂的根本区别之一。

芬兰的中小学老师人员配备也比较充裕,相对美国而言,平均每个教师负责的学生数比纽约要低很多。每天除了教学,教师们有时间呆在一起备课,互相探讨和学习。有耐心有时间对那些棘手的学生更多照顾和帮助。即使是国际学校,一个班也有30个学生左右,而我们这些学堂的师生比例都是3:1上下。传统学校的硬件相对比较好,给老师的工资福利所占比例比较低,而学堂的师资素质相对更高,硬件所占比例比较低。中国在教育方面没办法大幅度增加投入,大幅度降低师生比例,但是应该允许民营机构参与精英教育,至少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有更多的选择。

在芬兰,公平二字在教育中所占份量很重。一些需要特殊照顾的学生包括来自移民家庭的学生,智力异常的学生等都会被额外照顾,确保跟上班。这也是芬兰学生整体素质高的原因之一。当然,同样的,这样的安排意味着更高的教育投入,中国和很多国家是做不到因此学不来的,除非大刀阔斧改革教育体制,全面放开教育,鼓励民间资本没有顾虑地进入,不要对学堂私塾和民营学校设置门槛。很多家长可能不知道,我们这些开学堂的现在面临来自政府的很大压力,有些省市的不少学堂已经被强行关闭。这种一刀切的落后的管理方式才是中国教育让人诟病的深层次原因。家长作为真正的利益相关方,没有选择权,不能够按照最适合自己孩子和家庭收入水平的标准去选择,把所有的学生都推入到体制内学校去,才是我们中国的教育一无是处的真正原因。根本不是什么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之类的问题,我罗老师就是优秀的教育资源,而且我是在教育资源贫乏的农村,真心想在这个领域做点事,但很遗憾,举步维艰,我也担心会被骚扰。你现在应该看出来问题在哪里了。

话说回来,现在,芬兰教育再一次走在了世界前面。他们要将中小学的所有课程抹去,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 以现象为基础来安排教学,而不是分学科。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老师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今天我们要接待来自中国一所学校的中学生,到芬兰过夏令营,应该如何准备?”

中国孩子绝对没有能力回答这样的问题,美国孩子也没有,但是芬兰的孩子就会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如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会涉及到 地理(时差计算、距离计算等)、语言(中文、英语、芬兰语)、东方文化、政治等等,然后老师根据这个任务来安排相应的课程。我们山水学堂的教学方法也是类似的,每天我们每个学生的任务就是要向国外的笔友和读者说一段英语,介绍自己这一天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这段英语通过我们的FACEBOOK账号和YOUTUBE频道集中发布,为了这个任务,学生需要写一篇有独立思想性有创意的中文日记,自己利用工具书和网络将日记翻译成英语,自己跟读直至熟练,然后自己用手机平板录音,自己通过VPN上传到我们的国外账号上去。为了写出有思想性的日记,大家需要先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然后去各个途径找答案,找参考资料,和写论文差不多。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只是助手。

在芬兰,小学生面对的问题比较简单,比如:“如果你今天想学会煮鸡蛋,要做些什么?” 通过不断为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可以引申出很多问题,涉及到物理(温度、火焰形成)、生物(单细胞鸡蛋)、营养学等等。让孩子们养成不断问为什么、怎么办的习惯很重要很重要。

芬兰孩子直到7岁才开始进小学,之前都是毫无压力的幼儿园学习和玩耍,小学六年不是用来学习,而是为学习作准备,找到学生最感兴趣的领域,学会思考的方法。他们的学校里很少有电脑教室这种设施,不希望孩子们一有问题就去电脑上或者老师那里找答案,而是培养自己思考的习惯。这一点和德国华德福学校很类似,但是山水学堂不这样做,因为我认为自己思考和学习其他人的知识都很重要,需要兼顾,完全是自己思考的话,效率会比较低。我们的学习方法是使得孩子们既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发现问题+写作),也有很多目的性阅读的时间(查资料),还有大量记忆的时间(翻译+跟读英语)。

山水学堂也有幼儿班,老师们也会在一个个的任务中,找到他们的兴趣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蒙童养正的目标。

芬兰教育一位官员的话有点意思,作为结尾:“我们虽然经常有外国教育界人士来参观我们的学校,但芬兰教育从来没有想过要做世界最好的。我们只是暗地里下决心,比隔壁家的瑞典人强就够了。” 这充分显示了这个国家谦虚和不断进取的心态,这也是我们国家学校和学堂最需要学习的地方。

3

在文章最后,我有一件事需要向各位新教育圈子里的家长和老师道歉:前些天我发表了“不想把教育和发财捆绑在一起”的不妥言论,虽然只是指张清一先生的家长财富课、炒股这些活动,但是上下文容易让人想到我是指所有清一新教育学堂在靠办学发财,很抱歉是我没有顾虑到其他读者的心情。不过话说回来,我虽然的确批评过新教育圈子里的一些现象(基本上都是指联盟学堂圈子而不是指今日学堂),但说发财这话却是没有什么贬义的,精英教育本来需要有充裕的资金支持,如果我有张先生的本事,我也会帮助家长们赚钱。我说山水学堂不准备在学堂上发财致富并不是要标榜这有多高尚,只是指明我们所选择的是哪一条路而已,并没有说其他路就是不高尚的。谁说搞教育必须是义务的,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只要不影响学生的教育水准,不牺牲学生的利益,家长自愿买单,收多少学费都是合理的。为社会贡献大的教育家和老师比如张清一先生就应该获得丰厚的报酬。相反,强行把学生关在体制内学校,浪费他们的宝贵青春,这样的行为才是真正可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