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格非,摘自《金井漫话》第三期
说明:孙老师已经去世多年,他是《金井漫话》第三期第四期的责任主编,也是这套从书的创始人之一。今天转发他在1998年写的并发表在《金井漫话》上的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透过这个节日这篇文章,了解民国时期金井知识分子的风骨,看到一个充满温馨和知识气息的江南古镇。
如今八十多岁的《金井漫话》的创始人李学坤老师和我说过,这套丛书的前四期是由两位金井的老知识分子主编的,包括孙格非(我们当地人都称呼他孙tong fang)在内,后来再找年轻些的主编就费力多了,因为解放后长大的两代人都没有什么机会读书,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整整三十年,中国处于一个文化断层,直到八十年代,很多学生上学多要带上劳动工具,锄头箢箕就放在教室的黑板下面摆一排。这样的环境下,想再找到有孙格非老师这样文字功底的人来编辑《金井漫话》,很难。
所以,《金井漫话》虽然总共出了八期,但精华还是前面四期。
孙老师如果在世,已经一百多岁了,他那一代人对于端午节的记忆让我们这些后人对这个节日感到陌生又熟悉,与传统的端午相比,我们这一代人的过节显得有些粗放。
1948年解放前夕,金井地区有一批地下工作者,暗地里准备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孙老师当时是其中一位年轻的秘书,后来江山易主,风云突变,他当了一名普通的地方教师,还被批斗过。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七十多岁的退休老人。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还在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出力,积极编写《金井漫话》,为后人抢救了宝贵的历史人文财富。
原文如下: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在石榴吐红、梅子泛黄的时候,翩翩来到人间。它也带来了夏天的炎热和瓜果的芬芳,提醒老奶奶们买蒲扇买蚊香,逗引小姑娘们吵着要穿花裙子,小男孩们则闹着要配香荷包。
当家人的头一件大事,则是趁早去采一把香艾、菖蒲和葛藤,带着清新的露水香气,挂插在门槛窗棂之上,认为艾鞭、葛剑、葛马藤可以驱邪却百病。
家庭主妇则要将前庭后院打扫干净,洒上一些雄黄酒,以除蛇害。。。每间房子里,猪楼屋和厕所也不例外,都要点上蚊烟,以除蝇蚊。这一天还要煎一壶凉药,每人吃一碗,以免中暑和生疥疮。
节日餐桌上,不求丰盛,但要按规矩,讲究传统习惯不乱套。除了肉以外,必须有田螺、鳝鱼、黄瓜、苋菜和生大蒜汁,要喝雄黄酒以除厉疫,哪怕只喝一小口都可以。吃粽子或包子是这个节日必不可少的一个主要项目,否则就不算过节。所以端午节各熟食店的包子非常走俏,一些穿花衣裙的售货姑娘,像花蝴蝶一样飞来飞去为顾客捡包子。用过饭以后,老奶奶们还特意挑选一块大肥肉,和着大蒜捣烂,惨进一些雄黄酒,搅拌成糊状,用瓶子封起来,日后有人被蚊叮虫咬,痛痒难当,只要用它擦上一丁点儿,马上就好,简直比红花油,万应膏还灵验。
节日那天,年轻夫妇吃过早饭,必须到丈母娘家去送粽子、包子和其他礼物,叫拜节。岳母娘笑裂了嘴,除留吃午餐以外,还要回赠一件白衬衣,或者汗衫,和一双丝袜子给女婿。。。
。。。端午节这天多是雨天,有时候从早到晚如瓢泼一样,这叫发端阳水,把枯竭的江河水灌得满满的,好举行龙舟竞赛。金井地区在民国初年也曾赛过龙舟,那时候河宽水阔,可以通船。锣鼓喧天催桨手,人声鼎沸闹江滨。后来河床淤塞,舟楫不通,龙舟竞赛也就停止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也被吃包子代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