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格非(摘自《金井漫画》,孙老是金井漫画的创始人之一,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
由金井镇对岸沿着九溪寺弯曲的溪水进冲约两华里处,有一座小山,虽不太高,却四周平坦,上有良田美池.桑麻竹木,杂花生树,鸟雀争鸣,水抱山环,芳草丰茂,住着几户人家,往来种作,生活怡然。由于山势平坦,人们就叫它“平丘山”。
南宋度宗咸淳八年,因奸臣当道,国势衰危,兵连祸接,几无宁日。江西赣州绍圣寺的养性、养真、误善、误缘、觉慧、觉世六位禅师,苦于兵祸,闻湖南潭州开福寺,乃佛教圣地,乃结伴化缘前去参圣皈依。经浏阳路过金井时,预备至九溪寺参拜佛祖,稍事休息,再去开福寺。发现近处的平丘山,登山纵观,只见三面高山环绕,独此处低落平坦,而且有田有水,古木葱茏,男女种作,鸡鸣犬吠相闻,前有小溪,水清见石,出冲两里,即是金井,真是一个闹中静的修行好所在。六人毅然同意将化缘所得的钱财,在此建庙挂锡,命名“六如庙”。日以参禅礼佛,作山种土,自食其力,修身养性,不越清规。他们的佛性道德,闻名遐迩。凡属地方修斋建醮,举行盂兰盛会,超度父母,无论远近,都来相请。因此,他们已有些积蓄,见溪上木桥年久失修,有倒塌危险,乃捐资建一石桥,命名“六和桥”,对其他公益事业,也极热心捐助。
迄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以后,六位高僧皆因年老相继圆寂,由宏志和了缘二僧继承衣钵。至元顺帝时,天下大乱。陈友谅自恃功大,拥兵自重,僭称汉帝,是时,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安徽凤阳,以军功而有天下,改国号日明,年号“洪武”。与汉帝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陈友谅败死,其弟友定率残部万余人向湖南逃遁,朱洪武乘胜追击,逢人便杀,故有朱洪武血洗湖南的传说。
其时,陈友定也在平江安定桥战死,手下只剩三千余人,由都统黄英率领,辗转流窜,逃至金井“平丘山”。
见山虽不高,而座落在群山之中,冲谷之内,地势险要,冲口夹于两山之间,宽不过二十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右面杉树坳宽约五米,只要有三百人把守,可以扼住从单家坝方面来之敌;左面官灵咀山坳之间,只需四百人把守,可以扼住大埠岭之敌。左右翼安排已定,乃调遣得力将军洪庆率一千五百人住在冲口,以御从金井方面的来敌,形成犄角之势,互相策应。黄英则踞平丘山为寨。亲率数百精兵,巡山了望敌情,指挥战斗,以图在此收容残兵败将,召募勇卒,集蓄力量,养精蓄锐,进行反攻,东山再起。后人称黄英驻过的平丘山为“黄英寨”,称洪庆将军驻兵之地为“将军冲”。
孰知屯兵不到半月,就被朱洪武侦察清楚,乃率数倍之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黄英之师团团围困,水泄不通。黄英和洪庆指挥所部,仍奋勇拼搏,作困兽斗,争取突围,终因众寡悬殊,未能如愿。但朱军也伤亡惨重,未能前进一步。朱洪武改用步步为营的战术,缩紧包围,黄英的队伍矢尽粮绝,不战自乱,朱洪武乘势猛攻,杀得尸横遍野,溪水流红。不但黄英同他的二千多士卒,无一生逃,连黄英寨上的僧寺民舍都变为灰烬,和尚与居民,一同惨死于屠刀之下。战后乡人将尸首集中埋于一个山坡之内,名之日“万人坡”,后人触景心酸,乃改名“烂泥坡”。
事隔八百余年,时代迭更,山河依旧,人事已非,“黄英寨”、“六和桥”、“将军冲”之名和它的历史故事流传至今。
春游黄英寨纪实
作者:田碧君
从金井镇对面九溪寺沿溪而上三华里处,有座落在群山顶上一片沃土,地势平坦,有良田水塘,四周山岗林丛覆叠,烟云苍苍,山脚溪水环流,潺潺有声,奇花异草,遍布其中,只见蜂蝶上下飞舞追逐花蕊之中,路若流蛇,田道舒展,林舍朗然,流水人家,这不是传说中桃花源吗?这就是传说中有古寨城堡和聚义堂的黄英寨。
这个似桃花源与世隔绝黄英寨复为外人道也。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璀璨明珠足可与建成后的石壁湖媲美。这一山一水相应成趣,相得益彰,也是金井镇人文景观升华,当你驱车接近黄英寨山下时,骤闻水声大作,泷泷作响,一转山弯,只见一挂瀑布从山顶石隙吐出自上崩注而下,有电骛雷骇之势,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凝似银河落九天之感,当你走到瀑布下抬头看,又是一道奇观,瀑布落下有几个阶段都是悬空,原来是有几处岩石突出,透着阳光往上看像是千万支银箭直射而下,银珠似的飞溅在人们身上,爽气宜人,随即落入湖内,旋涡团团。这个不足一米深,千多平方米湖泊卵石铺底,清澈干净,四周亭阁,石橙供游人小憩,湖面上几个竹筏,任游客自驾撑篙,随意飘荡。
从湖边沿着蜿蜒公路而上,两边翠竹随风起舞,弯腰点头欢迎游客到来,临近山顶黄英寨三字赫然在目,突见两边山峰迎面而来,相距不到十米。真是一夫守关,万夫莫开,是一个天生寨堡。
进入寨门,登上寨垛,回头极目远眺,金井镇南北,东西纵横十字街一览无余,商户楼鳞次栉比,尽收眼底。俯身下视,万丈悬崖,溪水直泻而下,闪亮瀑布哗哗作响,像银丝带垂直飘下,叫人眼花缭乱。走下寨垛,一片桃花,鲜花摇曳,落英缤纷,美不胜收。
前面一个二百多平方米练武场,停了各式各样车辆,“聚义厅”三个斗大金字嵌在用石块砌成三间大厅之上,步入大厅十八般兵器排列两旁,正中间摆一把用虎皮盖成着太师椅,更显威严,大厅右侧一片梅花林,林内涓涓细流途经亭阁石櫈,送来清凉,大厅后面杜鹃花盛开,游人如织,侧边农事博物馆陈列着七十年代前农具器皿,体现着祖辈们艰辛和智慧。三人台水车,手摇水车搁在溪边,地坪上石磨,推谷推子,舂米的碓,风车,任游人尝试,拍照留念,游兴之余,闻到后面一片青翠翠长弧形潦叶壳散出的清香,包裹着粽子是千多年诗人屈原食粮,潦叶后面是一片竹海。高高的竹稍遮着列日,挡着严寒护卫着诗人食粮的原材。穿梭竹海,别有情趣,丝丝凉风从竹林中间直扇过来,直扑游人面,叫人心神俱爽。沿路返回梅花坡从山坳石级下去六十米来到藏宝洞,如不是导游介绍,近在咫尺都不知宝洞入口在哪里,只见林木参天,浓阴蔽日,几条山石沟隐现在茶树灌木丛中,在导游指引下,分开树枝弯着腰钻过一米多远石洞,方可伸腰。这就是传说中藏宝洞。这个占地十多平方米,高三米石室呈四方形,顶部像锅形,四周陡壁,顶上无水渗透,地面干燥。是存放物资天然保险库,黄英寨几次被剿灭,而后东山再起,看来是这个不为外人知道藏宝洞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