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三苗部落

我们先来介绍一个远古时期的部落联盟,叫九黎。蚩尤我们都知道,他和北方的黄帝斗得很凶,这个蚩尤就是九黎之君,也就是首领。历史书上说,蚩尤和炎帝都被北方得黄帝打败了,但蚩尤与炎帝是什么关系却没有定论,有人说蚩尤其实就是炎帝,有人说蚩尤本是炎帝手下一个部落首领,后来不服炎帝的统治,打败了炎帝;还有人则说,蚩尤是炎帝的后人甚至可能是儿子,为了给父亲炎帝报仇,与黄帝大战,结果战死了。

不管如何,蚩尤的九黎部落联盟在中原地区的原始社会时期是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甚至差一点就打败了炎帝和黄帝,将中华民族导向另外一个方向。现在看来,黄帝虽然勇猛比不上蚩尤,但更有头脑,善于使用工具,比如指南针等,所以最后的结果是蚩尤的脑袋被割下来了。

蚩尤和九黎部落都在北方,河北山东一带,和我们金井镇有什么关系呢?别急,这个九黎部落在被重创并且失去伟大首领蚩尤之后,演化成了一个新的比较松散的部落联盟,叫做三苗,并且从中原地区被驱逐出去,来到了南方蛮荒之地,和当地的原始人结合。这其中就包括长沙地区。

有人说苗族等少数民族就是三苗部落联盟的后裔,证据之一就是今天的湘西苗族仍然有相关祭祀活动,但也有学者认为毫无关系。不过长沙人金井人的先祖是蚩尤和三苗人是没有多少人怀疑的。

这个不那么强大的三苗部落在整个夏朝五百年时间里都无声无息,有人认为被大禹灭掉了,也有人认为他们在南方的山中延续了漫长的年代,一直支撑到西周晚期才被楚国彻底消灭。

史书中后来没有记载三苗,也许只是换了个名字,叫做荆蛮。

这个三苗部落有人认为可以叫做三苗方国,因为她后来有了都城,具备了早期国家的一些特征。都城在哪里呢?就在我们长沙,具体地点是宁乡县的黄材镇,这里有一个炭河里古城,就是三苗方国的首都。记得四羊方尊这件国宝吗?就是炭河里挖掘出来的商周青铜器。在那个远古时代,长沙宁乡黄材镇可能是整个长江以南最发达的一个小镇。

四羊方尊

有学者认为,在整个夏朝和商朝,还有西周几百年,我们金井的祖先的首都在宁乡的炭河里,他们都是三苗的子民。北边虽然有强大的中原人,但对于湖南这样的地方并不感兴趣,所以三苗部落联盟也好,三苗国也罢,反正默默无闻地以差不多原始人的状态支撑了几百上千年。

西周晚期是个什么年代?出了什么事?

还记得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吗?说的就是西周晚期的昏君,在戏弄诸侯之后自然也就彻底丧失了对诸侯国的控制力,中国的中原地区进入了春秋时期,也就是诸侯国称霸的历史阶段。不仅仅诸侯不听周王的,就是那些南方山里面的小国,也开始起来扩展自己的版图,其中一个叫做虎方

虎方本来是一个以老虎为图腾的部落联盟,后来也发展成为早期的国家,都城应该在江西樟树镇的吴城。这个虎方就是商王朝一直头疼的南方山区野蛮部落中的一个,好不容易把它们打趴下了,过不了几十年一有机会就造反背叛。所以到了春秋早期,周王朝已经分裂成诸侯小国,虎方开始往北方扩展,同时往湖南这边打,占领了以前三苗国的大部分领土,包括我们金井。

虎方是在江西北边和安徽一带发展起来的一个中原地区势力以外的小国,等到金井就成为了虎方国的一部分,住在这里的三苗人这个时候就成了扬越人,是南方百越人的一个大分支,和越国没什么关系。

到这个时候我们终于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有了出土文物作为证据,现在湖南省博物馆里就有金井在1982年出土的文物 – 六个青铜古鼎,一些青铜碎片,还有一把只有20公分长的匕首或者叫短剑,距今有2800年,那个墓是越人墓,但也有后来的研究员认为是西周的。

也就是说,直到这个时候,对我们这些湖南人和广东广西人而言,我们的历史书说的其实一直是外国人的故事,因为直到楚国吞并金井之前,这里只是一个南蛮小国。既然虎方国的图腾是老虎,我们可以想象,那个时候,湖南江西安徽的山中都有华南虎,难怪中原人不想来。醴陵甚至还出土过装饰着大象的青铜器,意思是那时候直线距离不算太远的金井也可能有大象出没?

想象一下:我们的三千年前的老祖宗们曾经和大象与华南虎一起生活在山林里。。。

虎方国吞并了三苗国,但到了春秋时期也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就是有中原地区的技术和文明,同时对南方山区也不算太陌生的楚国。虎方的版图不断被压缩,江西和安徽的版图被占领后,重要的铜矿失去了,势力迅速衰微,只好将江西的都城迁到长沙的宁乡炭河里,这个曾经的三苗国的都城。

春秋后期,楚国还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完全占领南边,想了个办法,将他征服的罗子国驱赶到汨罗一带,作为楚国和虎方之间的屏障。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吴起变法之后,楚人开始大规模向虎方国所控制的湘江流域进攻,最终虎方国被楚国所灭。

这个时候我们的祖先都成了楚人,终于加入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人面纹青铜短剑

1981年12月,金井茶场垦荒种茶时,老乡们意外挖出了六个青铜古鼎,他们一直以为是几个香炉。1982年,湖南省博物馆派人来,就地清理了一处墓葬,这是一个土坑竖穴,出土了一件青铜人面纹短剑,长20厘米,棱脊突,长条形扁茎上有两圆孔穿过。

在北方中原地区打仗,古代用车的比较多,车上的战士一般都用长矛等武器,短剑不合适,它比较适合南方的肉搏战。金井出土的这把只有二十公分长,有些人叫做匕首,它并不是作战用的,如果是武器,土坑不应该只有一把,比如长矛等都是很多一起出土,这把短剑应该是用来祭祀用的,或者是征战所用的礼仪用器。

这个土坑里还出土了六件青铜鼎,也从侧面说明,短剑的用途不是用来作战。可是,如果墓主人只是个将军的墓,应该不会有这么多青铜鼎吧?我的猜测是,这么多祭祀用的重器是不是可以说明,当时金井是一个小部落中心,或者一个三苗国/或者虎方国的重镇呢?没有人去研究,这样的问题只有我们金井人才会有兴趣去想。

剑身近格处有一人面纹,人面倒三角脸、圆眼有双耳,长条形扁茎上有两个穿孔,博物馆的相关研究员认定是春秋早期的东西。

上面这把匕首上的人面很重要,它与百越系民族中一直盛行的祖先头颅崇拜的习俗有关。这把如今在湖南省博物馆里常年展出的匕首上的这个人,可能就是我们金井人的始祖,将近三千年前的一个金井部落首领。他可能死于一场惨烈的战斗,也可能是死于农业祭祀。
古代祭祀需要杀人作为牺牲,不是只有战俘和奴隶,也包括部落自己的首领,而且这些首领是自愿做牺牲的,为了部族的生死存亡,为了孩子老人不至于饿死,他们选择去死。后人则选择将他的光辉形象铸造在一把短剑上,永远留念,并希望这位祖宗给年轻一辈的战士们带来力量,保佑他们的安全。

另外一个解释是,那个阴刻在宝剑上的人面和原始社会打仗的猎头习俗有关,大概是用来吓对方战士的。

先秦时期,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既有现实的部分,也有超现实的部分。“国之大事,在祭与戎。”因此,奴隶主贵族很重视祭祖,在青铜器上表现出这种热情。

南方出土的青铜短剑很多,但金井出土的这种短剑据说在长江以南是唯一的一把,不过在遥远的河南省也有出土。为什么即使在宁乡炭河里也没有看到?这是一个谜,解释之一是:这是当时越人学习中原地区的铸剑技术做出来的,解释之二:这是从中原地区流过来的,不是南方的越人铸造的。不管是哪种解释,金井镇在春秋早期或者西周时期的重要作用很明显,当时应该不是一个小山村。甚至,也许这几个青铜古鼎就是我们金井的老祖宗自己铸造的,要不然,在那个年代,搬运六个这么重的又没有实际作战用途的古鼎到一个遥远的小镇去,穿山越岭,危险重重,不仅要防备不认识的部落,还要防备山里的华南虎。

这把宝剑是个稀有物件,应该是身份贵重的人才具备资格佩戴,但它和六个青铜鼎都埋在一个连墓砖都没有的土坑里,不知道为什么。按道理,那个时候的人是会烧砖的,即使没有砖,好歹也要用石头砌一个墓穴吧?我采访过当年参与了茶场开荒的当地人,她说,挖到这几个香炉的时候,周边确实没有墓砖。那个地方在一个小山腰上,就是如今的三棵树茶园那一大片平整的茶地那里,不会被水淹,按道理 ,如果是木棺,3000年后也不一定腐烂得渣滓都没了。

石器、陶器与青铜器

湖南资兴旧市春秋墓出土铜鼎
湖南资兴旧市春秋墓出土铜鼎,与金井1982年出土的铜鼎为同一个时代,属于同一个文化。

据资料说,六个青铜鼎的风格与北方楚国不一样,也与中原不同,有很强的地方特色,表示春秋早期金井还是南越人的文化。

===

引用:湖南出土的几件春秋越式青铜鼎上,腹部主纹上下装饰阳突的“〈”组成的纹带,以长沙县金井乡干塘坳出土的1件青铜鼎的纹饰最为清楚,此纹样被当地学者名为曲折纹。(现在已经没有干塘坳这个地名了,40年前就已经被开垦成了茶园。)

===

我们都知道商朝时期,我们中华民族已经有了甲骨文,但是在长沙地区,直到商朝早期,我们的祖先,也就是三苗人,基本上还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只有石器和陶器,没有青铜器。那个时候中原的文明基本上还在长江北岸,只有商朝才勉强在长江南岸建立了军事据点。

商朝中期以后,洞庭湖东岸,包括岳阳地区和金井,兴起了一支新的文化,叫做费加河文化,这是一支由湖北、江西来的外来势力与长沙本土土著相融合产生的文化,标志之一就是终于会制造简单的小型青铜器了。

商朝被周朝灭掉,王朝更迭之际,文化迁徙增加,一部分商朝居民和江汉平原上的地方势力被驱赶到了洞庭湖以南,费加河文化于是被新一代的更先进的炭河里文化取代,青铜制造技术非常成熟,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四羊方尊。这些北方来的人也带来了其他技术,使得这里社会分化加剧,第一次出现了都市,也有一些小镇。我们可以假设,金井作为一个小镇出现,就是在商朝被周朝灭掉这段时期,也就是2800年前。

而湖南省博物馆的那把宝剑上的人面纹,就是我们共同的老祖宗,一个为了子孙后代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的值得尊敬的英雄。

后来,楚国和中原势力往南发展,是先从岳阳然后平江来的,岳阳和汨罗在某一个时期被楚国控制,而宁乡则还是虎方国,金井位于这两者之间,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可能会比宁乡炭河里稍微早一些。

炭河里遗址
炭河里遗址

========

参考文献

这是喻立新的观点,供读者参考:长沙之地在先秦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代至西周晚期为三苗时期,三苗于商末周初进入文明社会,炭河里古城址是三苗方国的都邑所在地。宁乡黄材是三苗商末西周时期的政治中心。

第二阶段,从西周晚期至公元前491年为虎方时期,宁乡黄材一带是虎方方国春秋中晚期的都邑所在地。

第三阶段,从公元前491年至前223年为楚国时期。此一阶段分前后两期,从公元前491年至“吴起相悼王”之时(即约公元前388年至382年期间)为楚国前期,长沙之地属楚黔中郡;从“吴起相悼王”之时至前223年为楚国后期,长沙之地隶属楚洞庭,宁乡黄材是楚洞庭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