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古塘

作者:田碧君

据地方族谱记载,民间野史传说,从元朝末年刘伯温金沙滩访主,金鸭带水冲出传神的泉井,而定名金井,流传至今。

古时交通不便,有无江河不成口岸之说。因金井独特地理位置,吸引了商贾集中,逐步形成了街坊。那时木船可从省会长沙直达金井河上游檀山咀。无意间形成了平江、浏阳、汨罗临县边界货物集散地,也是异地物资交换天然码头。这条航线直到一九五八年果园拦金井河修了水库,才结束了他的历史使命。虽历经苍桑巨变,但明清几百年社会稳定,人们休养生息,到清朝乾隆年间,金井老街已有五十余家商铺,一片繁荣。

但天有不测风云,据老人一代代延续传下的事故没有被遗忘。据余家后人讲,他们的祖辈在金井街上经营棉纱,兴盛时期,可装五六只木船运往长沙,可在乾隆末年,不知何故,突发大火。那年恰值秋干,河水见底,几间木板库房棉纱化为灰烬,损失惨重。

这次大火敲响了商家警钟,由余家牵头,各商铺集资从金井下街后面的孙家坪买了一块地,挖了一口约二亩面积塘。后来陆续来了几户人家在水塘边建了房屋取名塘堪上,其中有一户王姓人家。据王干文老人说,他的先祖王连升这一代有点积蓄,为人本份,不会经商,于是在金井置了几亩田产在塘堪上买了地建了房,定居下来。

话说由余家牵头商家集资修建水塘十几年来街上相安无事。因无人管理,塘堪四周多处垮塌。经商议卖出去。王连升有几亩田产,正愁缺水源,一拍即合,低廉价买下这口塘,条件是街上发生火灾,无偿供应水,不得有任何借口。后来王连升几十年辛勤劳作,省吃俭用,又置了几亩水田,到王连生去世,儿子王东凤接管这个家,已接近二十亩水田,干旱年靠水塘满足不了需求,又请人把水塘扩大一倍多达到五亩多水面。王干文老人说,祖辈王东凤很有头脑,利用水塘养鸭、鱼虾供应金井街上饭店,商家,随喊随有,很是方便。

到了清朝末年,金井老街已有百余家商铺。一到春上发大水,河水浑浊,全街用水洗刷都是这口古塘。据健在老人讲,一九四二年驼子兵烧乾大斋铺,要不是这口古塘,整个半条街要毁灭。到了王干文祖父王运隆这一代在当地算富有。由于自己劳作,没请长工,土改时划为富裕中农,这口塘还归他家所有,直到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成立,这口古塘归集体所有,现在归金井村民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