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是一个很典型的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只是中国的心理医生没有多少时间精力去猜测已经过世的这些名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没人来探讨。她很有代表性,因为一生很多线索可以找出来,换种话说,她病了一辈子,而且病得严重,所以到处都是药渣药壶。
不信你就听我分析一下。请注意,我不是心理医生,对于张爱玲我纯粹是因为一个同类,自己观察总结出来的。不过,中国如今的心理医生里,又有几个真正合格的呢?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张爱玲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廷重(张志沂)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黄逸梵(黄素琼)是新式女性。
1923年,父亲在津浦铁路局谋得一英文秘书职位,父母和姑姑张茂渊由上海搬到天津。
第一个线索:如果您了解张爱玲与她父亲之间的那种刻骨铭心的冲突,就会注意到父女两个都非常固执,不近情理,尤其是做父亲的,差点把年轻叛逆的女儿囚禁到死。这种事情实际上只有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父亲才做得出。同样,也只有非常固执和独立的女孩子,比如年轻的张爱玲,才会那样冒犯自己的父亲。
这是第一个线索,家族基因遗传。
1924年,开始私塾教育,母亲与姑姑奔赴欧洲游学,张爱玲由姨奶奶看管。
第二个线索,张爱玲的母亲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性,即使在那个时代,抛下一个年幼的才四岁的女儿,自己去欧洲游学,也是很不寻常的,这不是因为家族有钱或者书香门第这样的原因,这个线索暗示,她的母亲的特立独行说明她也是一个阿斯。两个阿斯生下来的张爱玲就是一个重度阿斯了,她的特立独行超出了父亲,也超出了母亲。
1927年,在私塾读诗背经的同时,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还写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快乐村》。
第三个线索:七岁开始写小说。阿斯中很多人想象力很丰富,词汇量很大,张爱玲就是一个典型。整体而言,阿斯的智力水平超出普通人。
1928年,父亲带着张爱玲姐弟由天津回到上海。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开始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文学作品。
1930年,在母亲的坚持下进美国教会办的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同时改名为张爱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协议离婚,张爱玲随父亲生活。
第四条线索:父母离婚。阿斯大多数都是单身,离婚。没几个人受得了和阿斯生活在一起。

1943年,张爱玲在《紫罗兰》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该小说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此后,张爱玲一发不可收拾,陆续了发表《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
第五条线索:阿斯往往都能够在年轻时或者中年时凭着闯劲和体力做出一番大事业,越是个性突出的人越早出名出头,然后到了晚年则会由于体力不足以抗衡身边环境带来的阻力,而很难出头。我认识一位老年阿斯,她也是这种情况。张爱玲在23岁时就成名,这对她来说一点不奇怪。她这样的天才注定会很早成名。
1944年,初春,张爱玲因小说《封锁》与胡兰成相识、相知、相恋。不久后,便与其结婚。然而,这次婚姻只维持了两年。这段没有结果的婚恋是张爱玲人生中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也是让她饱受非议的一段经历。同年,张爱玲不仅创作了《花凋》、《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还出版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集《传奇》以及散文集《流言》,并且《苦竹》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回应傅雷的批评,张爱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坛大放异彩。
第六条线索:阿斯在爱情上有一些不管不顾的倾向,她和胡兰成的爱情就是这样。

旅居美国
1956年2月,搬到纽英伦州,遇见了美国剧作家赖雅;8月与赖雅相识半年后结婚,两人共同生活到1967年赖雅逝世。
第七条线索:她在36岁的时候嫁给一个老年的美国剧作家,结婚两个月他就中风了,中年张爱玲一直陪伴和照顾他直到丈夫去世,这个时候她已经47岁,对丈夫不离不弃。阿斯很多在爱情方面是比较忠诚的,天生如此。

第二任丈夫死后,张爱玲开始了凄凉的晚年生活。
1972年,张爱玲移居洛杉矶,开始幽居。
第八条线索:阿斯大多数是孤独的。从52岁到75岁,张爱玲孤独地生活了二十多年。几乎不接电话。有一张晚年的照片是她特意找人拍的,拿了一张当时的报纸,是微笑的,意思是告诉外界,她还活着。她其实知道很多人担心她已经死了很久了,内心可能也觉得好笑,但就是不愿意和世界沟通。

第九条线索:同时,她的财务压力很大,她这样的阿斯不太善于打理生活,估计也不善于理睬。
第十二条线索:张爱玲曾给友人写信说,自己晚年几乎不吃米饭,主食只能吃蛋糕饼干。这也是阿斯的症状之一,吃东西单一。
1977 – 1993年,张爱玲陆续完成了《色,戒》、《惘然记》、《对照记》的创作,并出版了《红楼梦》评论文集《红楼梦魇》。
第十条线索:即使年轻时与汉奸胡兰成的爱情被人骂得狗血淋头,她还是写出了《色,戒》,里面又是一个革命小姑娘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男人,这说明张爱玲真的是一个不懂得变通的人,不迁就身边眼光的人。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西木区家中寓所死后一星期才被发现,享年75岁。生前指定林式同为遗嘱执行人。9月19日,遗体在洛杉矶惠泽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张错、高全之、张绍迁、许媛翔等人携带出海,撒于太平洋。[2]
第十一条线索:张爱玲经常说自己会看到不存在的虫子,到处去找。晚年受到心理疾病的折磨,几乎每周都要搬家,适应不了房子里,总觉得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作家白先勇: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作家余秋雨: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永存。
作家叶兆言: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