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弱点

介绍专注力的文章书籍很多,但是专门针对先天性专注力缺失的人群,如何提升这种能力的文章不多。

ADD和多动症孩子就是先天性的跳跃性思维人群,也就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玩游戏除外。

不过,专注力是很多人都缺失的一种能力,大人孩子都一样,只是体现在不同的方面而已。拿学生来说,有些扭来扭去,经常做小动作,不消停,有些不好动,但大脑比较多动。动来动去不消停的一般就是多动症,英文简称是ADHD,而大脑多动是ADD,少了个H。

多动的孩子一般都对玩手机游戏特别上瘾,因为那是一种快节奏,很快就有反馈结果的活动,这些孩子的专注力在这种活动上可以持续很久,但是对于慢反馈的活动比如读书思考等就会厌烦。所以越来越多的课程设计得具有画面感、游戏性。如果你家孩子是多动症,别再吼了,给他换个学习方法吧 – 要快速反馈,有难度不怕,但不要搞半天还没个结果。

有些人不是多动症,也不是缺乏专注力,而是生来就很多新主意,总是喜欢不断尝试新事物,不能专注于一个领域,孩子还好,如果人到中年还是这样,就比较麻烦了。像这种先天性的发散性思维的大脑,该如何学会随时变得专注起来?

这是我最近在思考的一件事,因为我似乎就是这种类型。但专注于一件事很不容易。

为什么?

因为发散性思维是天生的,其反面就是专注力不足,自然也是天生的,而天生的东西是生物层面的,靠意志力很难改变。

如何判断一个小孩子是天生的发散性思维模式? 世界畅销书《窗边的小豆豆》里那个小女孩 – 小豆豆 – 就是天生的发散性思维。比较容易判断的标志就是: 今天一个主意,明天一个主意,很多新点子,很多创意。

这不是坏事,哪个当妈的都希望孩子有想象力有创意,但问题是,该集中精力的时候要能踩刹车才行,而绝大部分具有这种发散性思维的人都没办法稳稳地踩住思维的刹车。

怎么办?需要训练。

首先,最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承认自己人格的弱点,缺乏专注力不仅仅只是一个坏习惯,不是因为不够努力或者没有端正态度才导致的,这是一种生物层面的缺陷,我们要承认这种缺陷。绝大多数爸爸妈妈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有任何先天性的性格缺陷,这很危险。

如果孩子一直在自责,觉得自己不够努力,就会很沮丧,认为自己无能,这个心理暗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远远大于承认性格缺陷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以前有个同事,他的女儿是很明显的抑郁症患者,这个学过心理学而且是当地心理协会成员的老师,制止了我和他女儿探讨是否抑郁症的可能,说这会让他女儿形成一种心理暗示,我只好闭嘴。

不久之后,这个女孩子受不了抑郁症的折磨,好几次尝试自杀。又过了一些时间,这个同事自己也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

所以对于很多心理疾病,炜疾忌医的态度才是最具有毁灭性的,只要家人足够包容和接纳,这些疾病本身并没那么可怕。

包括抑郁症患者和多动症在内,患病孩子并不需要大人告诉他们努力的方向,他们需要的是力量,患心理疾病的人很虚弱,需要力量,但很遗憾,很多家长对这些患心理疾病的孩子除了责骂就是唠叨,导致他们脾气越来越坏,最后抑郁,甚至跳楼。

发散性思维不是心理疾病,收不住才是问题,这个需要训练,需要包容。第一步,承认这是性格缺陷,减少自责所造成的心力消耗,积蓄力量去对付这个问题。

2

养成一些习惯可以帮助自己踩住思维的刹车,这里提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 一旦对某个主意比如说花钱买东西或者与人合作心里隐隐有疑虑,要赶紧踩刹车,起码找个人商量一下先,没人可以商量的话,就先把各种可能遇到的麻烦和坏结果在心里过一遍,看看自己能否承受,再做决定。
  • 发散性思维的人往往都会缺乏耐心,不能坚持把事情做完做好,拖泥带水,另外倾向于只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好的结果,所以,每次有新主意,都要强迫自己把未完成的任务先完成。
  •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把每天做完了的事情都记录下来,没做完的不要记,将这二者区别对待,给自己一种暗示,不完成就不值得记录。

3

自己家庭内部承认有心理疾病还不够,最好公开,进一步消除心理压力。

在中国和在美国坐公交车有几个感受给人印象深刻。

首先是司机看到路边有坐轮椅的乘客的话,一定要下车,帮忙把乘客推上车,停在车厢中间一个固定停轮椅的位置,帮助残疾人把轮椅固定好,再去开车,这是法律规定的,大家动作都很专业,明显经过训练的。

其次,美国公交车上车的踏板是可以电动操控放下来的,和路边等车的公交站台一样高,而且往外伸出来一些,这样轮椅就可以直接从等车的站台开上巴士的踏板,然后司机会操控踏板升上去,和车厢一样的高度。当然他们的公交车站台是有坡度的。

由于这些设施,美国的街道上商场里到处可以看到乘坐轮椅的老人。

而中国则把残疾人都关起来。

对待青少年的心理疾病,我们的大众也是采取类似的态度,要么自己努力从轮椅上站起来,要么你就别出去给我丢人现眼。

是不是因为做父母的对社会制度和周围的人性不信任,所以特别害怕“家丑外扬”?值得深思。

不管怎样,如果你家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很顽固,而你又不愿意公开承认孩子天性的缺陷,受伤的是你的孩子。

4

第四个方法,做计划,并且争取每件事都有头有尾。

在美国坐公交车还有一个现象让我印象深刻,哪怕没人上车,他们的巴士也会在车站停留几分钟,直到准时某分钟开走。为什么?因为有些乘客是算准了时间来坐这趟巴士的。我在纽约和旧金山坐车,会使用一个公交时刻表的手机应用,它会告诉你,车子还有几分钟到站,这样假如你在附近吃饭,就可以算好时间出来吃饭,要不然就要在站台上傻等很久,毕竟美国的巴士没中国这么多,哪怕是纽约这样的人口密集巴士密度很大的城市,也经常会等很久才来一辆车。

大家都守时,虽然有些人需要在车上等,但整体而言还是挺有效率的。

中国的巴士则是另外一套规则,比如我住乡下,巴士少,就经常要等很久。

两个国家的交通规则意识也是相差很远,在这边,不管是开车的、骑摩托车电动车的,还是走路的,骑小三轮摆摊的,都想抢时间,结果是都不安全,或者堵死。

与此类似的,中国人都没有使用日历的习惯,大家每天的日子都很随意。

中国人的创造力都集中在了从来没有受到过政府或者宗教约束的美食上。在需要创意,需要打破规则的领域,比如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我们这个民族比美国人更死板。

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必须要有意识地去突破。所以,我鼓励同学们开始使用手机上、平板或者电脑上的日历,来管理自己的生活,利用手机上的闹钟来提醒自己上课下课的时间,而且把铃声换成录音:“语文课下课时间到了。”“现在是项目制学习时间。”等等。

自己提醒自己,而不是老师家长来提醒,就不会那么厌烦。

把每天必须做的事都记录在日历上。

没做完的事和最要紧的事列为全天完成的任务,排在前面,其他任务会自动排在后面。

有些事情是每周做一次的,有些是每个月做一次的,日历都可以提醒我们。

我还建议同学们开始写集体日记、用石墨文档记账。

都是为了让自己尽量有条理,尽量不让一些小事情或者收尾工作分散注意力。

5

走神不是注意力不集中。

我很安静,但从小比较容易走神。记得大概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吃完晚饭,我放下筷子就打着伞出门去,父亲问我去哪里,我说去上学。整个晚饭时间我都在梦游,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相信这样的孩子很多人都见过。

这是一种深度思考的标志,如果你家孩子也是这种容易走神的类型,千万不要打击他。

有一点需要注意: 喜欢深度思考的人往往兴趣爱好专注在一个领域,比如天文物理,比如哲学,如果我们的家长强迫孩子去学ta不感兴趣的内容,ta可能就会变得注意力不集中,包括做作业会拖拉,厌学等。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这个教育体制的问题。

山水学堂就是为这样的孩子开的,我们要让他的个性成为闪光点,让不平衡成为一种优势,让他成长为世界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