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抗战

不知道什么原因,从清朝中期开始,金井有了一个比较典雅的官方名称,叫尊阳,就跟古代人有一个小名有一个大名一样,解放后,这个典雅的大名被官方去掉了。

尊阳出过一些黄埔军校的学生和军官,其中有一个是双江旺兴村双思冲人,当过国民党的师军需处处长,后来是辽宁县县长,不过我们今天主要将的是一个国民党小兵的故事,这个人姓喻,叫做喻新民。2018年时他还健在,九十多岁了,离我们山水学堂不远,那一年我们冬令营的中学生们一起去访问过他,听他讲了当年的故事。

老嗲嗲是金井镇惠农人,曾经是上面说到的这个处长老乡的副官。他当年没有参加过抗日,那时候抗日战争还没有爆发,他在参与剿共,地点是江西省的樟树镇,但国民党的这次剿共失败,官兵都逃跑了,喻新民也跑回了湖南老家。

国民党为什么会在江西古镇之一的樟树镇输得很惨呢?因为当时那里已经是共产党的地盘,当地老百姓很多都是共产党。

樟树镇打输了,逃跑的时候,那位老乡陈处长,把十块大洋交给他,说别多拿,身上钱多了路上不安全。其实当时这位处长和其他军官身边有十几箱军饷,里面有很多大洋,但是这些军官都不敢多拿。他们将那些军饷箱子搭上封条,上锁,扔在樟树镇,然后树倒猢狲散,各自穿上便衣,往不同方向跑了。

有位姓曹的营长准备多拿,但陈处长不准。他自己不敢回湖南长沙老家,跑到了四川他岳父那边躲了起来;副官喻新民也不敢回金井老家,因为逃兵抓到了都要杀头的,他跑到浏阳社港一个叫做石船的大山里躲了起来,石船距离他家不远,走路半天就可以到。

从江西樟树镇到社港,他一路上都是走路逃跑的。

在石船大山里躲了好几年,才敢回金井老家成亲结婚。

解放后,后来这些国名党的逃兵都经常挨批斗,那位陈处长在四川躲到六几年才敢回金井老家,另一位金井双江的黄埔毕业生,国民党的军官,被共产党批斗很多次,到了1986年,共产党政府又想要他进入政协,当双江武装部来找他邀请他的时候,把他吓得浑身发抖不敢上车。

在那个时代,七十几岁的老人也会被打。

喻新民没有当过国民党的军官,回金井老家后参加过农会,分田分山,算是半个共产党的人,所以没有被批斗得那么厉害,但他的孩子都跟着倒霉,红小兵都不许参加。

参考资料:

作者:杨中平,摘自《金井漫话》

    1936年7月,我从欧洲经英、美、日本回国,即到财政部税警总团参谋处任科长。税警总团原属于财政部,一切人员装备完全按陆军编制。当时总团长为黄杰,下设六个团,武器比较精良,并聘请德国军事顾问一人。步枪,轻重机枪、小炮大炮都来自德国、捷克和瑞士。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芦沟桥事变,在这民族危亡之际,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命令税警总团改编为第八军,辖两个旅,第一旅旅长何绍同,下辖原税警第一、二、三团,第二旅旅长孙立人,下辖第四、五、六团。黄杰被任为第八军军长。

    1937年8月中旬,第八军奉令开赴上海参加抗战,布防在蕴藻滨。当时阴雨连绵,泥泞路滑,为避免空袭,一切行动都在夜间。在黑夜里,高一脚,低一脚,一不小心就会跌倒。

在上海抗战期间,制空权在日军手中,日军飞机低飞扫射投弹。同时,日军用气球高悬空中观察,对我军阵地一目了然。

日军向蕴藻滨发动进攻。我是参谋处的科长,每天要到前线了解情况,要通过阵地,为了避免暴露目标,只得迂回曲折前进。

有一次,我走过一座四柱三嵌的石墓,看见敌机飞来,就急忙躲在石墓的左边。它似乎发现了目标,投了一颗小型炸弹,我虽然满身泥沙,但没有被炸伤。我看到敌机向前进,急忙转到石墓右边,它又投了一颗炸弹,我侥幸没有受伤。日机远离,我又继续前进。

    我军英勇奋战,伤亡惨重。后来,日军在第二旅第二团(原税警总团第五团)防线突破阵地。旅长孙立人问邱团长说:“你的阵地被突破,你怎么办?”邱团长只好带着特务连冲上去,邱团长就此牺牲了。

孙立人胸部右琐骨也被弹片打断了,手抬不起来,宋子文请美国外科医生为他医治。后来,在汉口旅馆里,我去看他,他的手已可抬起一半。

    从上海抗战下来,第八军原税警总团的两个旅伤亡过半,缩编为第四十师。后来又加上两个贵州师,仍为第八军,开赴河南开封,兰封防守。

    在上海抗战时,六个团的高射机关枪连的法国制造的哈只开斯高射机关枪运动困难,都留在苏州、无锡铁路线上担任防空任务,我被任命为第八军高射机关枪营营长,后又沿津浦铁路转陇海铁路担任防空任务,开赴开封、兰封担任防空。曾打下日军飞机一架。

   作者简介:杨中平先生现年92岁,家住脱甲西山,现(1996年前后)为云南参事室副主任。湖南大学交通系毕业后, 黄埔军校第6期交通科毕业, 曾赴瑞士和奥地利陆军学校、德国步兵坦克学校留学 ,回国后参加抗日战争,是昆明起义将领,国民党少将军衔,号启震,生于1907年。 云南和平解放后,投诚的杨将军一直居住在云南。

李老先生如今年过八十,是金井镇过去相当长时间里的文化旗杆,有着绝大多数金井先辈没有的视野和故事,对于我辈了解过去几十年的历史,李学坤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历史见证人。

点击这里查看原文。

李学坤和探花匾
李学坤和探花匾

他的古董收藏都卖给了长沙县档案馆

关于金井的抗日英雄纪念塔

长沙县金井镇映山咀曾有一座抗日纪念塔,高6米,分为3层。第一层为基座,上面刻有“碧血丹心,永垂青史”的碑帖。建塔的地方,还有一片墓地,安葬阵亡官兵300余人。只是,这座纪念塔与墓地全部毁于1974年。今年76岁的老金井李学坤一说起这事,就伤感不已:“官兵们都是为了民族大义而牺牲的。哪怕是就在附近择地重建,也是对抗日官兵的一种尊重。”

金井镇抗日英雄纪念碑
金井镇抗日英雄纪念碑

抗日战争时期,金井镇是名副其实的长沙北大门。网友“湘雨阁”生动描述了这里发生的战斗:有一次,在映山咀战斗中,因事先方向判断不准,所修的工事没有派上用场,“继五爷”(金井人,曾任国民党军队连长)与战友们只能利用地形与鬼子短兵相接。虽然打退了鬼子兵,“继五爷”也有近400战友牺牲在这块土地上。“这么多的年青生命就断送在鬼子的枪下,每当我想起这一次战斗时,这颗心就痛得厉害!”

  李学坤介绍,他曾多次到实地走访。现在可以确定当时在金井抗战的是国民党第十军预十师二十九团(这支部队后来参与了衡阳保卫战)。公墓与纪念塔落成于1943年清明节。

  1974年,金井粮站兴建榨油厂,将这里毁坏,无论是塔还是墓,现已荡然无存。只是,在毁墓的那天早晨,守墓人的儿子跑到山上,将塔上两块碑偷偷推到偏僻处得以保存。后来,李学坤在一口山塘里捞到了其中一块,运至家中保存至今。他说,据他了解,现在还有部分塔石散落民间,如果能够修复纪念塔,他愿意将这块碑捐出来。

原文地址
更详细的故事版本

1941年9月,日本侵略军第二次侵犯湘北,罔民党中央军第十军预十师二十团在金井一带与敌军激战一昼夜,消灭了日军大部兵力,迫使日军残部向大山塘、学十桥方向逃窜,狼狈退过新墙河。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第二次湘北大捷的一部分,而国民党中央军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1943年春,预十师工兵200余人开赴金井、学十桥一带,在群众的协助下,将当时草草掩埋的遗骸,逐一挖出清理,有的用木棺收殓,有的用陶器盛装。他们在金井映山咀的小山冈上新建一座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占地面积约3亩。

墓穴成正方形,周宽8米,深3米,共埋葬300余具抗日阵亡将士。此地背西北朝东南,前有金井河水滔滔直下,宛如玉带,后有兴隆山脉环绕,浑如帷幕,左右屋舍参差,田园交错,行人如织,鸟雀争鸣,实是一块风水宝地。


  该墓地上砌有烈上纪念塔,塔高六米,三层:

第一层为基座,高一点五米,宽三米,嵌青石碑四块,刻有预十师师长孙明瑾撰写的碑文:
  

中华民国三十年八月,倭寇再次进犯长沙时我军驻守衡岳,奉命歼敌。纵横驰骋,沐雨栉风,日夜兼程,转战福临、金井等地,得而复失五次之多。我英勇将士无不以一当百陈团固守金井,奋力参战一昼夜,牺牲三百余人,碧血丹心,永垂竹帛。以战略所关,奉命转移,诱敌聚歼于长沙外围,战果赫赫,与功有焉。战后为忠魂有归,故建公墓于此。未几,敌欲湔雪二次惨败之辱,集结更倍之兵力,作三次进犯,适我师固守长沙,益能淬厉忠贞,挞彼顽虏,前赴后继,竟创盟国空前胜利。余因念为我党国牺牲奋斗之官兵,激发有自,复怀先烈之壮举,尤不可灭而不传,鸠工修葺,期诸不朽。从此汩水湘江,浩然正气,必可荡漾千秋,勋功伟业,更将永垂不朽。

师长孙明瑾谨志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四月清明立

(以上为李学坤收藏的残存墓碑碑文)。

墓前排列有十三块青石板,正中一块最大,镌刻着预十师二十七团少校营长阮梦成、二十八团中尉排长胡友善、二十九团中尉连长冯其中等人的姓名、年龄和籍贯。

第二层为碑身,高3米,宽1.8米,正面镌刻着第十军军长方先觉亲笔题写的“泰山军铁血师抗日阵亡将士墓”,碑后是“永垂不朽”四字。第三层为塔顶,高1.5米,顶部刻有国民党党徽。塔前有一座矮拜台,供人凭吊祭奠之用。拜台前立有一围坊,高3米,全部用青砖垒砌,由此通道延伸至金井古镇花桥。其余是一块广阔的空坪,有古樟两棵,其中一棵古樟上面钉有一块木制禁牌,上书“公墓重地,严禁牛马踏其间”。墓地四周植有月季、剑麻、松柏和冬青等花草树木,清新幽雅,庄严肃穆。

1943年清明节,公墓落成,军长方先觉、师长孙明瑾、团长陈希尧、葛才生等三百余名官兵前来举行公祭活动,肴馔满陈,鞭炮齐鸣,哀乐呜咽。一行人皆三杯通地府,祭文一纸寄哀思,官兵齐下泪,齐悼国殇,永怀先烈。
  

此后,每年清明,常有烈士家属亲友前来扫墓。阮梦成的夫人韩丽珍多次从衡阳前来扫墓,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她仍坚持每年前来祭扫。

1974年,金井粮站兴建榨油厂,这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墓地被夷为平地,碑石散落,遗址荡然无存。如今,金井映山咀抗日阵亡将士墓的唯一一块墓碑静静地躺在李学坤金井镇的老家中,其他墓碑则极有可能被深埋于遗址附近的路基下。然而,烈士为国捐躯的丰功伟绩和爱国精神,永令后人景仰。

凭吊金井抗日烈士碑塔遗址(二首)

    廖学忠

    (一)

    当年同着一戎装,白首今朝吊国殇。

    八载挥戈人渐杳,毋忘国土半沦丧。

    (二)

  青山叠翠水流长,铁血①忠骸瘗我乡。

  碑塔不存英气在,长虹千古贯穹苍。

  ①铁血:在金井地区和日寇激战者为国军之“铁血军”。

    “啸天狮”这个美好山峰的名字,大家听说过吗?或许,有的人还不止一次登攀过。五十年前深春的一日,我偕二三知己,兴致勃勃地专程去游览这一胜境。穿村越野,来到了“啸天狮”的山麓,眼见山边溪水潺潺,鱼沼粼粼,小桥夹岸,茅舍参差,宛如一幅画图。这时,感到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小桥·流水·人家’’的词句,分外亲切。经过峰回路转、九曲十八坎的攀登,约莫中午时分,大家登上顶峰。   

“啸天狮”是久负盛名的山峰,高出平地两千余米,西北与湘阴平江两县大山相连,由高而低,慢慢向南延伸,至脱甲乡西山村截然而止。

我们来到顶峰,举目环视,见山势前耸后踞,活象一头硕大无朋的雄狮,昂首仰天长啸。头顶凸凹,颈部稍低,长满蓬蓬勃勃的丝茅草,宛如狮颈鬣毛。两片扇形小山梁附在左右如狮耳,四座小山附在四周如狮足。最奇特的是一线窄长山梁从头部向前低延,上面好象有人着意甩上一层红褐色的石子,如狮子口伸长舌,舌上还渗出亮晶晶的水珠珠,似垂涎欲滴,神奇入化。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寇三个师团十二万多人,兵分三路,第三次向长沙进犯。沿长岳古道的一支日军,分别占领了捞刀河、春华山、高桥、金井、福临铺、上华山等地。“啸天狮”山峰是长岳古道上的军事要隘,这个制高点,可以控制福临铺金井一带的敌军进退。中央军在“啸天狮”设下重兵把守,筑成了战壕,建了炮楼,严阵以待。

一九四二年元月二日,日军向“啸天狮”进犯,我军潜伏不露,以迷惑敌军,等待时机来一个突然袭击’一鼓歼灭敌人。夜深了,月光皎洁,万里无云,敌军向“啸天狮”发动攻势。这时,山麓各处要隘,都为我军控制,最佳时刻已到,天狮骤然大吼一声,天翻地覆,整个山峰军号响亮,炮火掀天,杀声震地,手榴弹、机枪、迫击炮交织成一遍火网,“啸天狮”沸腾了。经过四十分钟的猛烈战斗,敌军溃退了,生还的无多,这就是抗战史上有名的长沙狮子山大捷。

刘瑞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