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国内营地教育课程安排的都是活动这两个场景: 教室和手工作坊,或者草地。 这有什么不对吗?
有一点点。对于一二年级儿童,这可能没什么问题,但是对于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就太单一了,这样的环境和学校没什么两样,离真实的世界相差太远。从这种营地环境走出去的学生在心智上仍然是一朵温室里的花。
真实的社会包括农贸市场、医院、车站、山川河流,还有敬老院。
给老人送点水果零食其实解决不了老人的问题,他们需要陪伴,需要有人听他们的牢骚,只有一起做点事情,比如做顿饭,坐在一起吃饭,一个碗里夹菜,才能真正和这些孤寡老人建立心灵的连接。
金井敬老院原来有个潘阿婆九十七岁,一直住在金井镇敬老院,每次去看望她都会哭,因为孤独。她的老伴死了很多年了,唯一的女儿早死了,甚至连外孙也死了。她的娘家后人早就没来往了。虽然她勉强还能挪动,但又能去哪里? 很少有人愿意听她说话。
她的室友是一个哑巴婆,根本无法交流。
大多数人,包括孩子和家长,会认为这些老人所呆的地方充满细菌和疾病,在一起吃饭会很为难,但这正是我们建议一个锅里吃餐饭的目的,如果你嫌弃人家,又怎么可能给老人带来真正的慰籍? 不干净,就动手打扫呗!怕他们的碗筷不卫生,就用开水煮嘛。
我们每一期夏令营冬令营都会尽量安排时间去敬老院,给老人家抓背、捶腿、做头部按摩。
大部分孩子都听不太懂老人们讲的话,即使双方都会说本地土话,但两代人所使用的词汇已经相差很远。没关系,这些按摩足以拉进双方的距离,比一袋子旺旺饼干好得多。
带学生去敬老院,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孩子对生死、疾病、孤独有一个切身的体会,也有所醒悟。
我有时候给小学生上课,会特意让他们回答一些与真实世界有关的问题,他们往往是听了一头雾水,但只要我稍微一点拨,就会滔滔不绝,甚至情绪激动,师生都很高兴,仿佛共同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长满了智慧之树。
这样的讨论和体验往往比叮嘱一百遍“过马路要看红绿灯”“吃饭之前洗手”要有效。
我们帮营地周边孤寡老人做过的事情包括:
1. 搬水泥砖,帮泥瓦匠给老人修了个厕所。
2. 把老人房间里舍不得丢掉的垃圾和破鞋破衣服都扔了,剩下的拿到小溪里洗干净,晒干。
3. 学着作为电工,在床头安装了一个电扇。
4. 把卧室里帐子顶上成堆的碎瓦片清理出去。
。。。
在做这些之前,这些少年们都没有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把尿桶尿盆摆在卧室里的床头边!
这就是我们的山水之间乡村夏令营的风格,把沾满泥土爬满虫子的乡村硬生生交到学生手里,看他应对,等他醒悟。其实所有孩子都很善良,只是没多少机会去表达。
………………
脱甲西山神城隍庙联
刘瑞明
西山神城隍庙位于脱甲西山村神山咀,建于清朝末年。当代儒人林芸樵集城隍辖下之八个土地庙名,撰成一联,至今为人传颂。联日:
植七松以覆民,栗坡竞秀,梓木争荣,惟地有灵,庙貌新兴照瑞彩;
驾九龙而布泽,冯煅咸沾,芭蕉益润,代天宣化,年锡永丰酿泰和。
注:下加横线者皆为土地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