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纽约

芭蕾古典优雅,欲语还休,用大量抛举和跳跃等肢体语言来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爱情的拥抱,百老汇歌舞剧则一般自由奔放,用歌声、现代舞和一些段子来抒发情感,很平民化。芭蕾舞演员仿佛是在一个玻璃高台上跳舞,而歌舞剧演员则是在我们身边歌唱。

我的口味很平民化,就如同我一直没能进入西方古典音乐的世界一样,对于西方气质很浓的芭蕾我很难引起共鸣。

欣赏过两次芭蕾舞《天鹅湖》,其中一次是世界顶级的英国皇家芭蕾舞团表演的,可我很不争气,竟然在剧场里睡着了!而且尴尬地醒过来又睡,睡了又醒,很不成体统,至今只记得最后那只可怜的白天鹅从一个台子上跳下去。幸亏没有在古老的剧场里当着一屋子穿晚礼服的绅士淑女面打呼噜。

照说我罗老师也不至于这么下里巴人啊,出了什么事?答案很简单,时差反应。从中国去伦敦的第一个晚上就受到邀请去看芭蕾,晚上看表演的时间相当于中国的临晨三四点,谁都不可能睁开眼看戏。虽说这个理由也挺有力的,但朋友还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一言不发地从剧场离开。

后来在旧金山又欣赏了一次由二流的旧金山芭蕾舞团表演的《天鹅湖》,这次没睡着,部分原因是,旧金山芭蕾舞团的女一号是中国大陆过去的一位上海谭美女。但是这次我又受不了剧场里的冷气,两只手抱着胳膊缩成一团,时不时地搓一下胳膊,导致旁边一位女士忍无可忍,对我说,我知道剧场里温度比较低,但是拜托不要影响其他观众。

有一次在纽约过圣诞,朋友请我去看芭蕾《胡桃夹子》,照说也是世界最顶级的芭蕾表演,可我还是激动不起来,看得哈欠连天。现在想来,我似乎天生就对这种靠严格训练和清规戒律呈现出来的舞蹈形式很是排斥,我喜欢那种大街上老老少少无论胖瘦美丑都可以随着音乐扭起来的舞蹈形式。

比如说,第一次给我震撼感的歌舞剧,是在伦敦看的《沙漠妖姬》Priscilla, Queen of the Desert。

那次在伦敦呆了四天,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英国皇家芭蕾、不是海德公园不是奢华至极的里兹酒店或者大英博物馆,而是这个当时火爆西方世界的歌舞剧《Priscilla, Queen of the Desert》,有人将其翻译成《沙漠女王》,不知道是不是妥帖,因为这里的QUEEN指的是男同性恋者反串女性,靠舞台表演为生的职业。很多中国人不会明白女皇原来是这个意思,我想换个翻译词汇,但想不出更好的。

剧中有三个主角,其中两个是靠反串表演为生的男同志,而且是一对恋人,另外一个已经从舞台上退休,是一个变性人。他们三人同行从悉尼出发,穿越澳洲的荒漠前往一个小镇,去见男主角的前任女朋友。这一路上路过了很多闭塞的小镇,当然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最后,男主角见到了从未见过面的小儿子,一直以为儿子不会接受他这样一个让众人耻笑的父亲,但是发现多虑了,儿子很爱他,一直想他。

由于这个歌舞剧非常有名,在西方国家有至少两个版本同时演出,当然包括百老汇。两年后在百老汇又看了另外一个美国纽约当地剧团演出的歌舞剧《沙漠妖姬》,新鲜感降低,感觉没有伦敦的那个版本好,前者貌似是澳洲一个剧团表演的。

上面的剧照是1994年的一部澳洲同名电影的海报,其中三位主演后来都成为了好莱坞的明星。这个舞台剧是根据当年的电影改编的。其中的男主角就是后来在黑客帝国中演那个反派史密斯的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类似主题的电影和舞台剧都是禁止传播的,所以给我冲击很大,我去过泰国但是没有看过他们的人妖表演,所以是第一次在舞台上见识这个花团锦簇、大红大绿的世界,还有澳大利亚中央大荒漠的各种风土人情,各色各样的社会底层人物,无不让人开眼界。

我知道这样的舞台剧要是在中国演出,肯定会有一大片批评谴责的声音出现,甚至宣传部门根本不会允许其演出。很可惜,真心希望我们国家更加包容一些,愿意将上面这些特殊人群平等对待,不再歧视。我们能接受小鲜肉,为什么不能接受这些同志和变性人?大家都是为了谋生。

《沙漠妖姬》打动人心的主要就是这些西方社会被践踏被歧视的最底层人群展现出来的友谊、善良、不屈不挠,这也是为什么在伦敦的剧场里,大伙儿时不时发出欢呼的原因。

不管社会角色如何,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和人生。

西方孩子大多数从小就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很具体,因为家长老师经常会鼓励他们思考这样的问题,而每个中国孩子时时刻刻放不下的都是自己的家庭作业,谈梦想的时候往往不知所云,要么高大上要么只是一顿美餐,对于梦想这样的东西普遍懒得花时间去想。

我们都可以尝试花点时间去寻找一辆叫做 PRISCILLA 的巴士,在这台个性张扬的车上,乘客和你是一个圈子,你们会成为一辈子的朋友,互相帮助互相提醒,一起去穿越严酷的沙漠。

百老汇 BROADWAY

[2012年元旦]:去年在伦敦看了这部这几年红遍全球的歌舞剧之后,没想到纽约的朋友也给我买了这张票,于是今天又去百老汇看了这部“沙漠女皇”(Priscilla – Queen the Desert)的第二个版本。男主角没有伦敦的漂亮,但是有些配角要高出一筹,基本上总体没有多少变化。

整个剧场还是座无虚席。虽然来百老汇演出应该有一些日子了,但是很明显这部以舞台表演的男同性恋为题材的喜剧受到了全世界观众或者说西方观众的好评。有很多东西是有创新性的,人们来看这部舞台剧估计更重要的是看个新鲜,感动是其次。

过段时间还要看现在纽约最火的一部舞台剧“战马”(WAR HORSE),据说也是舞台效果让人震惊。[后来被斯皮尔伯格拍成了电影] 看到时代广场和百老汇的热闹,不难明白为什么纽约会有这么大的魅力。

2011年圣诞

昨天上午从曼哈顿和朋友一起开车来到纽约的北郊,在他的一个老朋友家里过周末。这个老人是 著名的福布斯杂志创始人之一。他和他的几个哥哥在父亲带领下建造了著名的福布斯媒体帝国。国内有一个品质不错的美剧,好像叫做《家族》,就是以这个福布斯家族为原型拍摄的。

现在这个90多岁的福布斯Fobs老人是唯一在世的创始人成员。福布斯帝国由他的侄子们在打理,但是直到快九十岁,他每天还是会去曼哈顿上班。

开车来到他家的时候,我本来以为会是一个很大很气派的豪宅,但是出乎意料,房子很小很朴素。我走进来之后感觉天花板可能只有两米二左右的高度,连我这个1米7还差一点的亚洲男人一伸手都可以摸到天花板。所有的一切都很陈旧了。

后来问了房主人,他告诉我这房子有60年历史,他在30多年前买的。这就难怪。

我朋友曼德尔教授告诉我,之所以老人没有和其他福布斯家族成员一样住在气派的大豪宅里,是因为他多年前不知道什么原因将自己持有的家族企业股份都卖回给了 福布斯 杂志,自己做其他事情去了,后来福布斯杂志越来越成功,他后悔莫及。

后来他哥哥又要他回来参与管理,毕竟他是哈佛商学院毕业的研究生,从那之后一直在家族企业里工作到今天。由于年龄的原因,他在公司经常是作为福布斯家族的代表出席一些世界各地的会议或者庆典,比如前两年这个老人就来到北京参加了中国分公司的一个什么庆典,并不参与具体事物。

写这个博客的时候我是在这个三层房子的最底下一层。由于房子建在山坡上,所以这一层是半地下,餐厅厨房和家庭活动室都在这里,这也是一家人平时花时间最多的地方。楼上的客厅很少用,只有不太熟悉的客人来的时候才会安排在那里接待。

中国的开发商现在也将别墅建在山坡上,让地下一层有阳光和风景,但是很少会将厨房餐厅放在这一层。美国人是生活在厨房周围的,这里是他们一天家庭生活的中心,而中国的家庭是以客厅为中心的。有一次看一个自媒体视频节目,中国的主讲人对于外国人需要纸和笔记录一个电话号码什么的,首先会跑到厨房去找感到很奇怪,不可理喻,其实你仔细看美剧,他们的生活因为是以厨房为中心,所以在这里电话、纸笔甚至电视都有。

由于最底下这一层直接通向后院,所以将整个房子的最重要的房间安排在这一楼其实也是很合理的。主卧其实不需要很好的风景,因为毕竟只在睡觉的时候去,而睡觉的时候不需要景观。

我现在在餐桌上写这篇博客,窗外是一个峡谷。可以想象春天夏天的时候是怎样的美景。听朋友说,由于这个地区鹿太多,他们只得用网将房子周围的花园围起来,免得这些饥饿的鹿进来吃他们家的花木,但有时候这些野鹿还是能够钻进来。房主人只好期待附近的猎人用弓箭(不是猎枪)来猎杀掉一些,这在中国人听起来很不可思议。

晚上吃晚饭之前和几个朋友一起在房子旁边的树林里一个热水浴池里泡澡聊天,一边喝着香槟酒或者葡萄酒。

作为中国来的远方客人,自然他们都想问我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关于政治的,有关于中国的变化的,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在涉及到政治的时候问问题比较小心,怕冒犯我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 公民。

后来和两位洛杉矶的设计师交流,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比较年长的会直接问我一些问题,而比较年轻的那位则很怕我这个有色人种被冒犯,时不时会阻止他的老板。其实我根本不在乎,在美国也从来没感受过种族歧视。

这个热水浴池很小,几个男人赤身裸体在进行一场横跨太平洋的交流,老的80多岁,年轻的我30多岁,他们大都是美国中上层阶级出身的高级知识分子,而我出身于中国湖南一个叫金井的小山村。

我七岁的时候,在读二年级,教室里的一张海报上写着“奔向2000”,那一年是1981年,刚刚改革开放,我的这位叫做曼德尔的忘年之交辞掉大学副教授的工作,想帮助刚开放的中国,于是只身来到上海,在复旦大学教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他是最早来到中国教书的外国友人,而且来自邪恶的美帝国,作为纽约一所大学的英语文学专业副教授,在复旦拿的工资比纽约低了很多倍。

他是作为一名义工主动申请到中国教书,然后递交申请半年后,被外交部安排到复旦的,在他之前,中国没有任何大学请得起英美国家的外教。他是个纽约的犹太人,在他小的时候,母亲不知为何知道打中国麻将,而且是和其他犹太妇女打,所以他对中国的这种友好可能是小时候看妈妈打中国麻将开始的。

回到福布斯别墅。

一方面,头顶上冬天的乌云和萧疏的参天大树让人冷静,而另一方面,欢乐的圣诞音乐仿佛正透过树林从南边的时代广场和百老汇传到这林子里来,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这个外乡人恍若梦境。

说到这种天体浴,由于是夜晚,而且大家都不陌生,所以我也没有觉得不好意思。他们告诉我这是几十年的传统了,有朋友来,晚上都一起来这个池子里泡热水澡。男女都有,大家都不介意。

曼德尔教授说,他有一年带着自己的20岁的女儿一起来,父女两人和其他男人一起在这个面积只有三平米左右的热水池泡着聊着,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应该去忌讳的。教授当时甚至还问女儿:“好多年没有抱过你了,能不能让我再抱抱?” 女儿很高兴,于是两人在热水里拥抱着。。。

现在他的女儿是美国排第一的威廉姆斯文理学院的校长。一家人都是犹太人,高级知识分子。

虽然是几十年的好朋友,但福布斯老人和我的朋友曼德尔教授还是会为了政治立场而争执。教授是顽固的民主党,而福布斯爷爷是坚定的共和党成员,看到两个老人争得一肚子气我这个外人看得真是紧张,生怕他们翻脸。我如果加入美国国籍,估计会成为一个中间派,因为共和党民主党双方都有我不赞同的政策主张(到2022年,我可能比较倾向共和党的主张)。但我的美国朋友都在加州和纽约这两个深蓝州,几乎清一色是民主党,所以当我偶尔为共和党辩护时,也会让朋友很生气,比如说我就不认可奥巴马的医疗改革计划,事实上绝大部分勤劳的华裔都不赞成,因为那样的政策只会让懒鬼得便宜而亚洲人一般都会吃亏。

美国中产阶级对政治的热情和畅所欲言的深入参与程度是我们中国人不敢想象的。我很希望,将来有一天,等我们的学生长大了,也能生活在这样一个自由、平等、心怀天下的世界里。

木心是陈丹青介绍回大陆的,这两个人都很了不起,下面这几句是木心写的最让人动容的文字,我从自己的角度来尝试解读一下,看看能否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关于人生活法的启发:

1

你再不来,我就要下雪了。

凡夫俗子这样说,“你再不来,天就要下雪了。” 木心改了一个字,“你再不来,就要下雪了。”令很多人目瞪口呆!

这叫做跳跃性思维。诗人一般都具有这种特质,他们能够上天入地,比如李白等大唐诗人,而木心是这个群体里的顶级高手。

我们来解构一下上面这句话:

从地上的【你】,快速跳到天上的【雪】,这是一个思维和想象力方面的大动作,这个虽然不难,但具备这样的思维习惯的人不到一半,我们的语文老师绝对不会特意教学生这种思维的跳跃。

然后,两个【人】,一个【天】,短短两句话就写了一个爱情故事,还有下雪这样的场景,只有习惯了思维的跳跃的作家,才会这么信手写出这样抽象而飘渺的微型小说。

最后,(【我】要下雪了)这种思维模式方面的急转弯,真的可能就只有木心这样的神人才能写出来了,正如一些自闭症患者能够随机弹奏出一首天籁之音一样,没有天分,靠努力是不可能写出这种文字来的。

这就是跳跃性思维人群的特点,也许你的孩子有这样的潜质,但是一般不会被人重视。

2

看在莫扎特的面上,善待这个世界吧。

这句话的特点也是如此:在绝大多数人眼里看似不太相关的两件事【莫扎特的音乐】【善待这个世界】,木心随手把他们串起来了,告诉你这二者之间其实是有一根细丝在连着的。

有些人天生比较擅长推理,比如福尔摩斯,他们具备将相距遥远的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找到共同点的能力。福尔摩斯与木心之间的相同点就是,他们都孤独,又都具有这种发散性思维。

这样的推理能力,普通人用一辈子都学不来。有些跨度,需要你跟着跳过去才能看清,很难,但因为跨度很大,跳过去之后有一种刺激感。

当然这二者之间还是有不同的,木心的寻找跨界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模式的能力主要是面向抽象事物的,而福尔摩斯主要是面向具体事物的。

我不知道木心要我们看在莫扎特的面上,是指他的音乐,还是莫扎特这个人,我猜两者都有,因为莫扎特一方面给世界带来了那么好的音乐,另一方面作为天才,他的内心应该也是孤独的。

3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读木心的文字,和读《红楼梦》有一种相似的感觉,就是有一种阴阳平和的性别倾向。纯粹的雄性荷尔蒙作家比如海明威应该一辈子都写不出上面这样的句子,他一般这样写,“那头老公牛走不动了,一个独臂男人喝了一瓶酒,一个人把它给宰了”。而那些岁月静好的小女子估计会写成,“窗台上的玫瑰开得很慢,我用了一个上午在化妆。。。”

在一辈子打单身的木心的笔下,没有枪炮,烈酒,也没有红唇、胭脂,我们看到的是那些中性的物件:车、马、邮件、精致的钥匙。

文如其人,木心这样的性情,会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也许我们不知道的是,他向往的是某种禁忌之爱,所以他对于爱的描绘,都非常飘渺而遥远,比如,“你锁了,人家就懂了。”“你再不来,我就要下雪了。”

在他的笔下,你看不到他理想的爱人的具体模样,和性别。

很无奈。

4

我好久没有以小步紧跑去迎接一个人的那种快乐了。有人说,时间是最妙的疗伤药。此话没说对,反正时间不是药,药在时间里。

时间不是药,并不一定会疗愈一个人,有些人一辈子内心都在滴血,比如木心,他临终之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叫他们不要来抓我!”。

药在时间里,你需要去寻找,但很有可能,你花了一辈子都没有找到。比如木心,他一直到老都是孤单一人,朋友也极少,肯定是没有找到疗愈他的药。

5

即使到此为止,我与人类已是交浅言深。

我猜想,木心应该是有自闭症倾向的,也就是说大致在阿斯伯格综合征这种并不太影响生存能力的谱系之内,他身上具有不少这个谱系的特征:1,没有朋友,2,特立独行,3,在思想文字艺术等抽象领域造诣极高,4,不用手机,不会上网。

但是和大多数他那个时代的人一样,他对心理学是陌生的,这属于科学的范畴,他不熟悉也没有很多兴趣去了解,因此不完全知道自己之所以如此孤独和独特的根本原因,我猜想他也是一辈子在挣扎和纠结,就和绝大多数自闭症患者一样,一方面想向主流人群尽可能靠近一些,因为那样有安全感,所以“我与人类言深”,就是一辈子用文字的形式说了很多很多,可惜,能理解他靠近他的人太少了,只有陈丹青这样差不多的同类才能接近他,可以交流到一定深度。

他直到2006年从纽约回到乌镇老家,当时都不会用手机不会上网,可以想象他在异国他乡也是孤独的,那时候苹果手机好像刚出了第一代了。手机只能让他和俗世与俗人拉近距离,如果那个时候只有文明程度高的人才用手机,估计他也会去买一个的。

后来看到豆瓣上有一些年青人喜欢木心,他开始上网,和他们交流,说明内心深处他并不喜欢孤独。在网上和人交流,不需要面对面,没有太多精神负担,而且对面是年青人,对他而言是小孩子,所以说话没必要有什么顾虑。另类性格的人都有这个特征,不喜欢和强势的成年人交流,小孩子不强势,思维是开放的。

但与小孩子交往毕竟只是游戏,不是生活,最终他也没有能够融入到“人类”中去,哪怕是在人类这个庞大的空间去寻找,他也终究与“人类交浅”。

  • “There are only 只有
  • two ways 两种方式
  • to live your life 来活一辈子.
  • One is 一种方法是
  • as though 好像
  • nothing 没什么东西
  • is a miracle 是奇迹.
  • The other另一种
  • is as though 是好像
  • everything 世间万物
  • is a miracle. 都是奇迹”
  • — Albert Einstein

为什么爱因斯坦说,世间万物都可以看淡,但是又都可以珍视?这不矛盾吗?不矛盾。这是两种活法,对高僧大德来说,世间万物都是过眼云烟,包括自己的生命;而对另外一小部分人来说,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可以深入钻研,引出很多让人吃惊的原理和事实。

爱因斯坦本人应该属于前者,他的视野异常宏大,地球上绝大部分东西在他眼里都是浮尘,我想。

爱因斯坦

假装在纽约

如果回美国的话,我最有可能住在北卡州文明藤市,但是如果钱不是问题,那么我会选择住在纽约曼哈顿。

在国内,金井是唯一能让我心安的家园,这里有真正关心我,在我危难时会出手相救的人,但很遗憾,这个小镇还没有发育出足够多元化的土壤,我很努力地扎根,但总是碰到石头。

我其实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在纽约住过,只在那个城市停留过几次,加起来两三个月的样子,在那里度过两次农历新年。总觉得这个国际大城市适合我这样另类的性格。

一  纽约充满无限可能性

在美国,除了洛杉矶和芝加哥这种大都市,以及旧金山和硅谷这样具有魔力的中小城市外,绝大多数地方相对而言都是比较单调的,至少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这样。一切按部就班、慢条斯理,如同中国的政府机关。

但纽约不是这样,这里的人走路和我们的深圳等城市一样,急匆匆地往前奔:地铁站、公交车站等等,很多人可以一边吃披萨,一边打电话,走路,然后还可以招手叫出租车。

这样的场景你你大概在《欲望都市》这部美剧中看到过不止一次。

凯莉等四个女子都是地地道道的纽约人,从她们身上可以找出很多美国其他普通城市所没有的特征:思想上的、穿衣打扮上的、说话方式方面的、走路和快跑的姿势等等。当然她们四个都是成功的美国女性,而纽约同样有很多不成功的社会阶层,但只要你愿意付出、有恒心,这里识货的人包括口袋够深的顾客可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城市都多。

二 纽约有百老汇

很多美国城市都有一条大街叫做百老汇(broadway = broad way,意思就是大道),但是我们说的纽约百老汇是指曼哈顿中城区的一个街区,这里是世界戏剧的中心:芭蕾、音乐(歌舞)剧、歌剧、话剧、木偶剧、多媒体剧、舞剧等等,每天都有很多不同的优秀剧目在上演,舞台上经常能够看到我们只能在好莱坞大片上才能看到的熟悉面孔在演话剧,有些还是奥斯卡影帝、影后,获得过托尼奖的著名演员等,比如这个著名话剧《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

说老实话,我当时在现场并不能完全听懂舞台上的台词,尽管大多数演员嗓门都很大,尤其是推销员的几个年轻的儿子。这是一个发生在差不多一个世纪前的美国家庭故事,看懂这样的话剧要求观众具备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而我显然还不具备。

在《推销员之死》中,这个推销员与大儿子之间的矛盾是主要故事线,他们两个的戏份都很多,演大儿子的这个美国男演员表演明显有些过火,相对左侧扮演推销员的奥斯卡影帝(很遗憾已经去世),年轻的蝙蝠侠有些稚嫩。

如果下次我带国内的朋友去纽约,一定要带他们去百老汇体验一下,不去看话剧,估计看不懂,我们去看下面这种音乐剧,也叫歌舞剧,容易看懂,热热闹闹的,歌舞都是世界一流的制作。最经典的当然是《猫》

  • 还有《芝加哥》
  • 《歌剧魅影》
  • 还有《狮子王》
  • 《西贡小姐》
  • 《长靴妖姬》
  • 《魔法坏女巫》
  • 《妈妈咪呀》

等等等等,我只是随便举一些例子,并没有想列出一个“最值得看的百老汇音乐剧”清单。

三 纽约有地铁 SUBWAY

中国住在大城市的人现在对地铁都不觉得新鲜了,但是对于地铁给我们的城市生活带来的方便应该还没有熟悉到视而不见。纽约是美国少数拥有地铁的城市,连第二大城市洛杉矶都没有。

这里的地铁站天花板很矮,设施陈旧,但很纽约。乘客站从中间灰色部分进站,打开两边的单向铁门出站。

地铁真的有这么重要,它那么高效、安全、舒适、实惠,大大地延伸了我们在一个城市的生活范围。以前你可能没有多少机会去看的表演、艺术展、公园,由于有了地铁,你愿意去看了;以前可能因为一个网友住得太远,放弃去见,现在发现ta原来是自己一直在梦想遇见的理想情人;以前可能因为怕上班迟到只能住在离单位比较近的拥挤不堪的城区,现在可以在城市近郊买个属于自己的小房子了。。。

尤其是当这个城市的地铁每天24小时从不停歇的时候,地铁就成为了这个大都市的血管,让整个城市的各种设施都有更长的运营时间,提高了整体效率。一个能做到高效运转的城市自然会发育迅速。

是的,纽约地铁是24小时不停歇的。

旧金山也有地铁,但是路线比较单一有限,人们出外还是坐开车为主,少有人坐公交车和地铁。

当然,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铁系统,纽约地铁很陈旧,一路上叮叮哐哐如同坐我们国家的绿皮火车,但坐在地铁上看形形色色的纽约客对我们这样的老外来说其实也是一道风景,这种地方什么鸟都有,肤色各异、奇装异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信奉犹太教的极端人士,穿衣打扮和发型绝对能勾掉你的三魂六魄。

四 纽约是全世界最自由的城市之一

这个我就不敞开来说了,免得这篇文章莫名其妙被和谐。只说一点,住在国内,上外网的时候我一般都不敢在公共社交平台上发言,因为总担心受到监控,甚至担心某天有便衣警察将我逮捕关到某个无人知道的地方去。如果是在纽约,我想在网上说什么话都可以,不用担心有人监控我的电脑、电话和微信,也不用害怕五毛党的攻击。

国内大部分朋友可能没听说过五毛党这个词,点击这里进行了解,或者百度一下。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耻辱之一,国内的各级宣传部门、大学、公司竟然会花钱雇佣大学生在网上攻击其他持不同意见的人。微信上有很多信息,类似这样的标题 “将xxx赶出中国!” “让十亿人都来转发这条信息” 都是和五毛党差不多的团体炮制的作品。

什么是五毛?就是说,最开始的时候,这些大学生每在网上发表一条有利于老板的回复评论,报酬是五毛钱。一个大学生在十几年前可以每天赚70块钱。

YOUTUBE 这样的国外网站(国内有些就开玩笑地翻译成 油管),上面有很多来自中国的五毛党,如果你我这样的老百姓在上面某个著名华裔时评人士的视屏节目下方评论框中发表一段 “中国不好”的言论,很有可能会遭到五毛党的攻击,有时候甚至是好几个人围攻你,各种恶毒下流的话他们都说得出口,类似这样的句型:“美国那么好,你滚回美国去!” 算是客气的。

不过他们很少会花很大力气来反驳,大概是因为骂你一句得五毛钱,写几百个字来反驳也只能得五毛钱一块钱的缘故。

五 纽约是一个多金的城市

硅谷和纽约可能是全世界最多金的两个地方,如果按人均来算,硅谷估计是毫无疑问的世界第一,光是一个苹果公司手上的现金就多得吓人,何况还有那么多风险投资公司。纽约有华尔街,这里控制着全球很大一部分财富。

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每年能够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我一定不会想住在金井这个穷地方一样,我每天都上街去逛,说不定哪天就能捡到一个有钱人扔掉的金币。

纽约人均年收入是 六万五千美金上下,相当于人民币 44 万一年,如果是在曼哈顿,收入会更高一些,生活成本自然也会比较高。

在曼哈顿与人合租一个公寓,一间房的月租金 最低是800刀。也就是说,如果你在纽约工作和生活,拿的是平均工资水平,租的是最便宜的公寓,那么除掉房租每年大概能够剩下来五万美金多一点,还不错对吧?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每个月除掉房租能够剩下两千美金,没过几个月就从那家公司出来单干,主要是因为自己给美国设计师打工没办法处理项目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因为你无法站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立场来处理客户和设计师之间的问题,所以我决定转行做一个中介,将美国设计师引入给中国客户  — 主要是开发商。

如果我回美国的话,去找一份工作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除非是有工作找上门。因为我只想每年在那边住半年,毕竟家还在金井。所以,很有可能我会继续自己做设计代理,将美国的设计师介绍给中国,同时将中国的设计师引入到美国来参观游学,那样的话,不管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可以操作。以前就是这样的。

纽约就有很多这样的机会适合我的设计师经纪人业务,这个城市是全球的设计中心,高手云集,而且旅游资源很多,国内设计师或者家具软装供应商来游学的时候有的是地方学习,有的是顶级项目参观。对于大部分中国朋友来说,曼哈顿和整个纽约都会很有趣。

六  哥伦比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

我一直有一个不太实际的愿望,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去一所好大学正儿八经读几年书,选自己喜欢的专业,不用操心学费和生活成本之类的事情,只需要用心读书。之所以这样想,部分原因是因为经常感觉到自己越来越不好意思说自己的年龄了,很多比我年轻得多的朋友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见识都比强了好多去;另外一个原因是想去一个纯粹学术的环境生活一段时间,圆一个知识分子的梦。

不管越来越不像,我终归还是个知识分子。

我是念过大学的,但那是一所很不起眼而且给我们这几届毕业生都留下了很恶劣印象的学校,当时叫做长沙基础大学,正式名称是长沙师专,我在那里读了三年,基本上没有学到什么有用的知识,除了一点英语。对,我读的是大专,不是本科,我没有本科文凭。不过别误会,我想重新进大学读书不是为了文凭,这对我这样的自由职业者一点用都没有,我是真的想跟着全球最好的老师和同学一起学点我感兴趣的东西。

而我如果去纽约的话,说不定有什么机会去哥伦比亚大学上免费的公开课,或者等我有钱了我可以凭自己的本事考进这所大学也说不定,我可以读自己向往的某个专业,比如雕塑、绘画或者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写作?很遗憾我觉得自己没有很多天赋。如果凭我的资质根本没可能进哥大,康奈尔大学这个级别的大学,那么纽约大学也不错啊,看下图。

这就是纽约大学 NYU,很有味道对不对?

普及一下,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历史上总共有将近一百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全球大学中居第二位,是与哈佛、耶鲁、斯坦福齐名的顶级大学。

说道哥大,这篇文章的标题取名“假装在纽约”,算是开个玩笑,我并没有假装自己在纽约,这是借用了微博上一个大V的笔名,他给自己的微博取名“假装在纽约”,在微博上有几百万名粉丝。这位年轻的著名网络评论人士就是一名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的中国留学生,靠网络出名而大发其财,但至今没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这个后生能够进入哥大新闻系读书,本身就说明其高人一等的素质,我这样的半老头子盗用他的笔名是想着能不能让自己开窍一点,也发点财。

七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我喜欢逛博物馆,不是任何一个博物馆,而是那些能够让我不太费劲就看到古人们生活细节的那些展览,也不是里面的所有陈列品,而是其中一部分没那么抽象的艺术和生活展示。想象那些古人们的生活、抗争、战斗、生产、耕种、爱情、幻想、生殖繁育、艺术创造。。。就好像一场浓缩的时空旅行,让人感叹,令我激动。

纽约的这两个伟大的博物馆藏品无数,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的精品,我并未能看完所有。最喜欢的是关于南太平洋原始岛民的那部分展览,那些夸张的木雕、独木舟。。。往往让我久久不愿意离去,也许我的基因中有海洋文明的种子吧,总想着冒险。

八  纽约人有一种为全球做主的意识

很多人不知道,中国第一高楼和美国第一高楼其实是同一时期建起来的:中国的上海中心(Shanghai Tower),和纽约的自由中心(Freedom Tower)。纽约的911恐怖袭击之后,在世贸双子塔原址上新建了四个建筑,其中一个就是自由中心,现在是美国最高楼,以一种绝不向恐怖主义低头的姿态矗立在曼哈顿的下城区。

这两栋楼的取名其实值得琢磨,上海中心这个名字完全是一种自顾自的姿态,有那么点上海小男人的感觉;而自由中心则好像一个自由斗士,在对着全世界呼喊:恐怖分子们,中东莫斯林世界,你们别想整一个911就打垮我们国家,打残我们纽约!咱绝不低头!!

大多数中国人可能都认为美国人是世界的警察,其实在这个国家,有相当多的国民根本连世界是个什么样子都不清楚,更不用说去关心其他国家了。这些人一天到晚看电视上的天气预报,刚过去美国的中国人会很诧异电视台怎么一天到晚是天气预报,还搞得像个娱乐节目似的。

说点其他的。

这两栋楼都是美国人设计的,中国的高楼是旧金山一家建筑设计公司的作品,而纽约高楼是纽约本地建筑设计公司设计的,两家都是全球最顶尖的建筑设计院。虽然我对国内的建筑设计院不算熟悉,但我相信国内建筑师和设计师里面有才华有创意的也有,但比例确实没有美国或者意大利等国家的设计师队伍中那么高,因为就和我一样,国内设计师建筑师一辈子根本没多少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很多个偶然的因素才使得他们成为了一名设计师。

九  这里是世界文化和娱乐的中心

美国最大的图书出版公司总部都在纽约曼哈顿,比如大名鼎鼎的兰登书屋等,同时,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区,很多世界一流作家生活在那里,其中就包括纽约的代表人物之一:伍迪 艾伦 / Woody Allen,一位著名的身高只有一米六五比我还矮几公分的犹太作家。

这位天才剧作家三次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原创编剧的桂冠,并且获得过一次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又一位五短身材的电影行业巨人!

如果你个子矮小,建议考虑朝影视业发展。:)

点击这里查看他的维基百科介绍。可惜我的电脑无法打开他的维基百科中文网页,似乎莫名其妙地也被和谐了。

美国人和西方人一样,喜欢读书、买书,所以出版业非常发达。在地铁里,公园里,随处可见人们拿着一本书、KINDLE、或者报纸在阅读,我经常惊讶纽约人好像每个人都有一个KINDLE,时时刻刻在准备看书。与之相对应的是,这里报摊书店图书馆都很多,而中国到处是网吧、麻将馆、洗脚按摩城。。。

一个喜欢读书的群体永远是让人尊敬的,我希望身边的人都喜欢读书,读优秀的书,这样也许可以把开始不务正业的我重新变成一个好孩子。

这个城市拍了很多电影大片:《泰坦尼克号》《天地大冲撞》《黑客帝国》《X-战警》《蜘蛛侠》《国家宝藏》《金刚》《史密斯夫妇》《世界之战》《钢铁侠》。。。

一直很喜欢新版《金刚》这部电影,你呢?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欢迎留言。

我在洛杉矶旁边的长堤市住过,就和洛杉矶一样,纽约、长堤这两个城市都是一不留神就会闯入一个电影或者电视剧拍摄现场。我虽然不是什么追星族,但如果身边经常在拍电影大片,也的确是一件很酷的事。

————————-

美国生活指南:药店和中国的有什么不同  

一个典型的美国药店里面大部分是日用品比如洗发水等。面积很大。处方药的柜台在最里面,一般的非处方药和保健品则可以和日用品一起自己挑选购买,不需要经过药店的医药师。而我们国家的药店是大部分不需要医生的处方也可以买到药的。  

我们可以看到药店外面都是超市的样子。有些架子是专门针对过敏和感冒的产品或者非处方药品,有些是各种维生素的专柜,有些是卖染头发或者防止脱发等与头发相关的产品,还有些是非处方的镇痛药等。如果是需要医生处方的镇痛药,去里面凭医生处方拿,很贵。

我有个朋友的朋友,六十多岁,这个家伙读大学时,在课堂上表现出色,给教授印象深刻,但他就是不做作业,考试也无所谓的态度。因为他去大学读书时为了学知识,不是为了文凭,所以有没有文凭对他来说无所谓。但他实在表现太优秀了,教授们觉得不让他顺利毕业实在于良心上过不去,还是给了他文凭。

参加工作后这人还是这样满不在乎的态度,自然混得很不好,经常被房东给赶出来,六十岁了当然也没有女人愿意嫁给他。最近他找到了一种特别适合他的生活方式,被朋友给分享了,我现在也分享给大家:

他的家就是他的汽车,停在一个购物中心停车场上。附近有一个健身房,他是会员,每天早上去健身房锻炼,然后就在那里洗嗽,更衣。在附近吃简单早餐,去购物中心上班。在这里工作的一般都是头脑比较简单的人,所以象他这样高智商的人去应聘,不久就成了经理。他现在有了稳定的收入,不用担心被炒鱿鱼,而且房东再也不会把他赶出来了。他每天有大把时间思考一些哲学问题,通过电脑、手机和因特网,他可以和世界各地的嬉皮士同类沟通,好不快活。

简单生活与奢华生活,你选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