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老人

对于大多数 – 不是全部 – 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朋友来说,缺衣少食已经成为过去,房子对有些老人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他们主要的问题是疾病和孤单,打针吃药住院很贵,即使有报销,很多项目是不能报销的。子女的负担如今也重,不能给年老的父母更多关心和金钱上的资助。

所以我们来尝试给他们做一餐饭,对于有些老人来说,家里很干净,可以一起吃,在做饭和打扫卫生的过程中,走入他们的内心,听他们的埋怨,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

但这是一个比送礼品水果艰难得多的慈善举动,因为小孩子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才可能听懂人家的话。不光是方言的问题,而是两代人所使用的词汇已经天隔地远,尤其是当小朋友们尝试去了解过去的岁月的时候。昨天我有几个小学生来补习,几个五年级进六年级的学生提醒我,另外一个三年级进四年级的小姑娘很可能不知道抗战是什么意思,甚至连日本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真的被他说中了。

金井敬老院

我们以前经常带孩子去敬老院,在去和敬老院老人交谈之前,学生们手上的问题要先写下来,经过辅导员的解释,做一些铺垫,有一定知识积累,在去问爷爷奶奶。比如说,什么是进食堂、散食堂、过苦日子的时候、水肿病、抗美援朝、三无老人、五保户等等。

每一期夏令营我们都会安排一次慈善活动,而且我们尽量让学生自己来筹划、组织,讨论。辅导员主要是观察和提醒。

比如说这个叫做郑力的金井敬老院老人,七十多岁,不愁吃穿,他很希望我们帮他问一问民政部门,为什么他几年前没有了残疾人补助。如果天气不好,不方便去敬老院,大家一起来商量如何帮爷爷打听清楚就是一堂不错的课。

他在摇篮里就瞎了,两岁的时候手又被烫伤,一根食指被折断,长在了手背上。比其他敬老院的三无老人更可怜,按道理不应该同样的标准对待。

有个潘阿婆再过两年就一百岁了,完全不会说普通话,即使是本地孩子也很难理解她。她也非常孤单,不仅仅老伴死了多年,女儿甚至外孙都死在了她前面,一个亲人也没有了,每次看她都会哭。我们有时候会让小学生们去思考,对这种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如何才能安慰她。

这个七十多岁的老爷爷姓罗,一个人住在一栋残破的土砖房子里,还是清朝时期的建筑。他也是个孤寡老头,不愿意去敬老院,身体倒是硬朗。这个老人的父亲曾经是我们金井地区农民运动的领袖之一,还是个民国时期的大学生,他做儿子的心里无疑是很失落的。如果能够走进他的内心,又是另外一副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