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记忆

不管是大人孩子,背单词都是一个头痛的问题,目前来说也不存在特别好的省时省力的记忆诀窍,但这个问题是必须面对的。七岁之前可以不背单词只学口语听力,那么七岁之后就需要阅读带文字的绘本了,除了阅读中文绘本,也可能会需要阅读英文绘本,那就涉及到认汉字和记单词。

假如家长老师觉得先认汉字,以后三年级再去开始认单词比较合理,那没问题,假如有些家庭希望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记单词,那对于七岁的儿童,怎么样记单词比较合理呢?

抄生词表肯定是不合适,因为一开始学生就是抵触的,这个我想家长们都认同,最好的方法还是在游戏中,在比赛中,或者至少是在句子中,在画面联想中去记忆。

1

回到家里,假如大人在身边,其实手机上那个《百词斩》背单词的应用是可以用的,它的设计比较合理,对孩子来说,有一定趣味性,有画面,可以猜测,每一次点击都有回馈。

假如大人不在身边,孩子自己有平板,上面也可以安装这个。有些电话手表上估计也是可以下载安装的。

2

淘宝上有那种一百多块钱的电子单词卡可以考虑买一个,不过只能固定放在家里,因为要配耳机才能听到发音。最好是将耳机和充电线以及这个电子单词卡固定在饭桌旁,或者厕所里,让孩子利用碎片时间顺便背单词的习惯,也不需要老是找耳机与充电线。

它的功能与《百词斩》差不多,但是不能玩游戏,没有视频等。不耗电,也不影响视力。

3

翻译笔 – 这个一定要配一个,可以节省很多时间精力。看绘本的时候扫一下就知道意思了,这个查字典查资料的习惯太重要了。

我们夏令营周末营经常会建议带翻译笔或者翻译器过来,没什么推荐的,选便宜的结实的就行,这里经常开展户外运动,去河里玩,另外孩子之间容易拿错,要是买个贵的,孩子丢容易掉,因为这个导致大家都不开心就不好了。对于学生来说,最低配置一般就够了。

4

对于那些有了一定词汇量的孩子,他们在碰到需要表达的时候,由于小学老师基本上不教语法,所以导致他们没办法将自己的词汇量用语法知识组装成一句话,这会影响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尝试过下面这种相对复杂但孩子会觉得很有成就感的学习方法。

  1. 首先,我让一个学生说出一个和当天所见所闻有关的句子,比如说:“今天我捉到了一只奇怪的虫子。”用中文。
  2. 然后我让每个学生说出这句话的主语是哪个词(我),谓语是哪个词(捉到了),宾语是什么(虫子)。
  3. 然后我要他们判断这是陈述句、一般疑问句,还是特殊疑问句(陈述句)。既然是陈述句,大家就知道不需要改变很多句子元素的顺序。
  4. 再问:“句子中有没有时间?” 回答:“有(今天),老师,今天要放到句子最后。”
  5. 语法问题结束,大家对要说的英语的结构有了数。接下来开始翻译整句,只要将中文词替换成英文单词就是了。分两步走,会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6. 当他们用自己掌握的规则,用自己的词汇,整出了一句从来没有学过的英文句子时,是很有成就感的。这种学习需要集中注意力,和游戏通关一样,会让学生们记忆深刻。

接下来,让另外一个学生说一句中文,将上一个学生的中文句子换两个词,比如(上午我捉到了一只奇怪的蜘蛛。),再次点整句翻译,再次对所有单词记忆,这一次有很多单词就变得熟悉了,比如说奇怪的这个词。

第三个学生接下来再改变两个词,比如(上午哥哥踩死了一只奇怪的蜘蛛。)整个记忆过程好像是一个探险的经历,孩子全程掌握所有主动,记忆效果不错。

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记住了单词,也领会了语法。家长们完全可以在家里试一试。自己也可以这样自学。

我们村以前有个叫王少波的爷爷辈的人,打了一辈子光棍,同时也活出了一生传奇。

他的父亲是个长叫化,这个称呼大概是指丐帮里的长老,(讲故事的人好像说了是个三袋长老)。这个有点江湖地位的长叫化讨了个叫花婆,给他生了个儿子,一家人就住在我们村子里。

这个独苗儿子王少波可能从小跟着娘或者爹出去讨米,走南闯北,什么都见过,加上他爹或者娘教了他一些防身的功夫,所以养成了那个战乱年代少见的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

长沙会战期间,有一次金井走兵,老百姓大部分躲到东边山里去了,只有极少几个胆子大的壮劳力敢偷偷摸回来照看一下房屋庄稼,我奶奶的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我叫舅公的,当时就冒险在地里干活,忽然听到附近一个木匠在喊帮忙,兄弟俩赶了过去,原来是王少波赤手空拳在我家老河对岸逮住了一个落单的日本军官!

那个军官也是有点功夫的,起码比起王少波来肚子更饱身体更壮实,所以两人摔打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被王少波给摁在了一个长着芦笋(茭瓜)的烂泥地里。三个老乡赶紧上去帮忙,把那个日本人绑住。

当时国军打不过日军,都躲在镇东边长沙浏阳交界的大山里,所以这个战俘就要押过河,往山里送,四个人送到现在的镜子石,一个进大山的山坳口,三个帮手就撤了,继续回家种地,王少波一个人押着这个日本人进了山,在国军部队指挥部那里领了赏。

他冒险逮这个落单的日本军官大概不是为了什么爱国主义或者报复,他就是为了挣赏金。由于是个军官,所以赏金还不少,那人手腕上带着金表的,好像还骑着马,所以在日本军队里不是个低级军官。

后来这个日本人在一次中日交换战俘的行动中,回到了日军中,还活着回了国。几十年后,大概七十年代末,他在一次外事活动中随团来到金井,特地找当地人打听当初捕获他的王少波,那时候王少波还活得好好的,不过当地人害怕日本人报复,就撒谎说他死了。要不然两人的会面真不知道会是个什么场景。

我猜想王少波自己是不太害怕和那人见面的,他们那时候都老了,当年还把日本人手腕上那块黄灿灿的金表给摘了下来,藏在自家尿桶里,几十年后拿着这块金表跑到长沙市换了20块钱,用那笔钱给过继来做儿子的一个远房侄子娶了个老婆。

这个故事我们村子里很多人都知道,但那些关于帮手的细节是是我奶奶的弟弟前两年去世前和我讲的,他就是三个帮手之一。奶奶娘家姓王,我们山水学堂大门外挂着一个牌子 王家祠堂,这里解放前的那个老祠堂就是他们家的,当时王家是老金井人口最多的大户,他们家的祠堂有很多上好的水田,有晒谷坪,农具一应俱全。我这两个舅公租种了祠堂的大部分[也许是全部]田,所以冒着生命的危险从山里摸回来照顾土地。

每次日本人打长沙都是秋季中秋前后,部分原因大概是方便抢粮,这时候水稻收割了,粮仓比较满。

下面这个故事是88岁的海爹昨晚上和我讲的。

王少波是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个胆大包天的乱世传奇,挺奇怪的一点是,他在我们村活了一辈子,似乎从没种过地,他经历了抗战、内战、土改、进食堂、文哥,一直都是走在田埂边上,没有扶过犁头付当,按说土改应该是分了地给他这种身份的底层民众的。

他在生产队养牛、割草,可能也养过集体的猪,我小时候,八十年代初,对他的印象是赶脚猪,就是给公猪配种,而在解放前,他的巅峰时刻就是当买兵。

啥叫当买兵?就是抗战期间,可能还有后来的内战几年,他会顶替那些不愿意让儿子去前线当兵送死的人家,冒名到部队去当兵打仗,一旦销号了,他每次都会和泥鳅一样找个机会当逃兵,顺利逃走。也不知道他怎么搞的,每次都能完好无损地回到家,接着又去另外一户人家当买兵,每次好像是收二十块光洋。

抗战初期几年,国军基本上都是输,当兵的和日本人打仗基本上活下来的机会很小,所以百姓想尽办法躲壮丁,如果没躲过进了部队也会想办法当逃兵,国军对付逃兵很不客气,要打死很多。这个王少波每年都要逃跑两三次,每次不到两个月就能逃脱,前后据说十几次逃跑成功,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那时候金井地方甲长等肯定知情,也没有戳破。

小时候有一次他赶着一头大白公猪在邻居林叔家配种,我和邻居小哥在那边玩,就好奇地站在猪楼外看。小哥比我大两岁,他知道是在看啥,我看不明白。这个比我父亲大比我爷爷小的王少波就有点不怀好意地笑嘻嘻地问我们俩:“你晓得这是搞磨里吧?” 小哥很快说出了正确答案,那个人马上笑了,我也恍然大悟,原来大家天天挂在嘴边的那两个脏字,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那时候大概六七岁的样子,还没分田到户,懂得了这个不雅的动作用语言怎么说,但是并不知道这和生育有关系,但这也算是我平生第一堂生理卫生课,所以记忆深刻。感谢两个老师。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只有这个我经常见到但叫不出名字的大伯伯或者爷爷,给我展示过那种不怀好意的引诱儿童打破世俗成见和道德标准但又善良的的微笑,如今过去四十多年了,我仍然记得他站在昏暗的猪栏里的那个微笑,因为他是看着我们两个小男孩说的,他当然也是知道我们的父母是不允许他向儿童传授这些不洁的知识的。

也许是因为感激他带领我打开了一扇我不知道存在的窗口,解开了一个大谜团,所以六七岁的我才会对他印象那么深刻。

海伯还和我讲了另外一个有趣的关于王少波的故事。

不知道是抗战期间还是后来的国共内战期间,国军有些军官是带着老婆或者情妇走的,后来上头下令杜绝此事,那些随军妇中有一些竟然就被这些部队扔在了驻扎地,包括我们金井。武汉会战前湖南是后方,金井不仅仅驻扎了部队,还有一所从南京迁来的军校。

我猜这些随军妇中有一些只是身份低微的小妾,或者某个军官在路过的村镇上看中的穷人家女子,并不是正儿八经的太太,否则也不会就这么扔了。扔给谁?当然是地方上能和国军说得上话的那些乡绅,或者更方便的就是 – 王少波!

最多的时候,王少波凭空得了四个老婆!他养不活,就送给那些本地的后生,其中有一个被他送给了古镇上九如斋的一个小工,后来他们夫妻俩就一直住在镇上,他们的孙儿和我同辈,最大的我认识。

没事的时候,心情郁闷的时候,孤单的时候,就想象自己是王少波,凭空得了四个老婆的场景!

这些小娘子可不是歪瓜裂枣黄脸婆。被送给九如斋小工的那位我没见过,但她生的儿子我认识,长得很帅,她生的女儿则一般,所以不知道是他们的爹长得好还是娘长得好。

不管是什么世道,总有一些人由于与众不同+胆大+聪明,而冒出来。

我希望我的学生们也活成这样的传奇!

2021夏令营 – 朝阳地缝露营处

中华雀鹰 - 赤腹鹰

消失了将近40年,老鹰又重新回到了长沙的山里面。今年是2021年,我第一次在徒步的时候,在一座山的山顶上,看到了刚刚振翅起飞的一只老鹰。

小时候偶尔会看到天上有鹰在盘旋,大概到了八十年代初期最多中期就再也不见了,彻底从家乡金井消失了。当然我是个读书学生,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可能这样的记忆并不太准确,但鹰从长沙农村上空消失几十年了却是事实。现在不到四十岁的湖南长沙人应该都没有看到过天上的鹰。

我对那样的景象一直很是怀念。

从80年代开始,农药和工业污染使得包括老鹰在内的很多鸟类消失,连麻雀都不见了,直到大概34年前才看到它们的踪影,喜鹊是三年前回来的,我一直想着,估计老鹰也会回来,结果真的被我猜中了。

普及一下,鹰属于BIRD OF PREY,意思是猛禽。在中国,所有猛禽都是受保护的动物,买卖猛禽是非法的,如果小朋友看到有人在买卖鹰,请报警,让我们来共同保护这些帮我们吃掉老鼠和蛇等害虫的大鸟。

鹰

现在乡下很少见到燕子,但是同样喜欢烂泥巴的看上去很高贵优雅的白鹭似乎没怎么受环境影响,数量一直不少,似乎我们小时候还没见过这么多的白鹭。

小时候麻雀是成群结队和蝗虫一样的,也少了很多。

翠鸟是和喜鹊一起结伴回到长沙的。

还有,给人感觉很低贱的乌鸦倒是至今没怎么看到。

什么是呋喃丹

听上去很洋气的一个名字是不是?其实这是一种剧毒农药,小鸟只要吃一粒就会死,而这只死鸟如果被其他动物比如鹰吃了,也很可能二次中毒而死。农村现在大多数不太用这种毒性过强的农药了。

呋喃丹 农药

麻雀等鸟类一度从农村绝迹就是这个原因。鹰是以青蛙等为主食的。青蛙主要生活在稻田里,那里是农药用得最多的地方,所以吃青蛙的鹰很快从农村消失了。八十年代人们没什么环保意识,所以只要高效,什么农药都敢用,导致大量动物从乡村消失。

好在现在它们开始回归,一方面和农民开始意识到农药的剧毒性有关,更重要的,庄稼收成在农民一年的收入当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大家犯不着为了多一点点收成使用剧毒农药了,毕竟这地里长出来的水稻和蔬菜很多还是自己要吃的。

那些种田大户如今是使用农药的主力,反正种出来的粮食他们自己不吃。一般他们会单独留一两块地少打农药,收割的稻米自己吃。

在金井,现在我们在村子里的私人农户家买稻谷,都会先问一下打了几次农药,如果打药超过两次,很少有人会去他家买。

70年代以前,人们很少用农药,我是童年基本上是70年代度过的,那时候的主要农药是无毒的石灰,化肥用的是氨水,所以那个时候山里水里到处是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一群麻雀可能有几百只。

后来八十年代每年可能会往稻田里打四五次农药。我小时候经常负责打农药,一般我每年负责打大约三次,因为要上学,父亲母亲估计会打一次两次,加起来是四五次。这种频率应该很普遍,后来湖南的有毒稻米大概就是这样形成的,我们自己也和那些消失的鸟一样,吃了很多年的有毒稻米。

虽然在乡下农民们对于控制使用农药的意识大大加强了,但不要以为如今所有农民都是这样想的。实际上在不少地方,尽管国家已经规定不许在蔬菜和果树上使用包括呋喃丹在内的几种农药,有些农民并未遵守这项规定,反正违反了政府也不会和国外一样抓你去坐牢。比如一些穷困山区靠种红辣椒或者红薯为副业,反正自己不吃,那就只考虑产量,毒辣椒毒红薯都卖给外地人。他们用农药毫无底线,我生活在农村,这种事情经常听说。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国家不许用,为什么还能买到这些农药?不太清楚。

所以,虽然听上去有些危险,我会让孩子们对农药是个什么样子,怎么用,当地农民如何打农药有个印象,作为项目制学习的一种体验,具体接触方式为:

  1. 在小溪边、稻田边寻找农药包装袋,看看农民们都使用什么农药,查资料,了解这些农药的毒性,是否合法。
  2. 调查,有没有农户在快要采摘蔬菜和水果,或者收割水稻之前,还在打农药。
  3. 蔬菜和粮食在储存环节,会不会进一步打农药除虫?。
  4. 要如何才能除掉蔬菜水果上的农药。

长沙地区的鹰是什么品种

鹰分三大类:最大的一类是 Accipitriformes ,这是学名。我们学过的几个单词 EAGLE 和 HAWK 其实在英语中只是Accipitriformes 中的两类。在汉语中这大类有对应的几个词,鹰、雕、隼、鹫、鹞、鸢。EAGLE 是鹰,HAWK 是雕,VULTURE 是鹫,FALCON是隼[隼就是猎鹰]、HARRIER是鹞、BUZZARD是秃鹰、KITES是鸢;这些加起来总共有225个品种。
第二大类是PANDION/鹗(这个比较少),和上面常见的鹰很不一样。
第三大类是Secretarybird /鹭鹰,也很少见,只有非洲有。

湖南地区的大多数是鹰,也就是EAGLE,不是雕更不是鹫或者隼,我们儿时看到在天上盘旋的叫赤腹鹰,英语叫做Chinese SparrowEagle,意思是中华雀鹰。其实这种鹰只有雌性才有赤胸(不是赤腹),雄性腹部胸部都是白色的。上图图片上写的是CHINESE GOSHAWK,是这种鹰的另外一个英文名字。下面的ACCIPITER SOLOENSIS 是这种赤腹鹰的学名。下面这只是雄鸟。

顺便介绍一下sparrow 这个单词,表示雀,麻雀是house sparrow,意思是家麻雀。

在外形上,鹰的主要特征主要是它的带钩子的喙。别的鸟喙都是直的,只有鹰是带钩子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样的喙方便它将猎物的肉撕碎,不需要将整个猎物一口吞下去。有些猎物太大,不可能一口吞。如果不能一口吞,它的猎物就会受到很多限制。

关于鹰的印象

我们平时对鹰的印象很多来自诗歌小说,射大雕是郭靖在草原上崭露头角的开始,那种大雕在我们南方没有的,因为它们相对体型比较大,而湖南山多,不适合它们活动。

武侠小说中还经常看到某某某一个鹞子翻身躲开暗器的描写,鹞是一种相对比较小的鹰,也主要在中原一带繁殖,我们南方山区是这种赤腹鹰为主,主要吃青蛙蜥蜴老鼠等,有时候也吃小鸟,但母鸡它们是拿不下的,所以母鸡可以保护小鸡不被老鹰抓走。

如果你搜索网络上关于鹰的介绍,可能会看到有人说鹰会重生,会自己抹掉喙,拔掉羽毛啥的,那是谣言

汉语里有一个词“雄鹰”,可能大部分中国人都认为雄鹰不仅仅是雄伟的鹰,也应该是雄的鹰,而不是雌鹰。实际上在鹰的世界里,雌鸟体型更大,有些甚至比雄鸟要大一倍。

鹰是候鸟吗?
有一部分鹰是候鸟,在秋季和春季迁徙。不同种类的鹰会在不同的时间开始迁徙。对鹰来说整个秋季都是迁徙季节,从八月到十二月中旬。有些鹰迁徙的路途比较远,有些近。那些计划长距离迁徙的鹰会早在八月初就开始出发,而计划短距离迁徙的鹰则要延迟很多日子动身。对候鸟来说,早点到达目的地就可以早些择偶,选择生活区,有更多食物,生存机会大很多。候鸟动身时身上的脂肪量也是很关键的,因为飞行时没多少时间进食,所以能量关键靠燃烧脂肪。

还有风也是一个不可测因素,因为强风可能会将鹰吹离迁徙路线,运气好则可以推着鹰往前走,节省它们的力气。为了保证迁徙路途安全,鹰会避免在大湖或者海面上飞行,而会顺着海岸线飞。

赤腹鹰

繁殖
一年中鹰会产大约五个蛋。雌雄鹰都会参与孵蛋,一般一个月后就会孵化。做窝也是雌雄鹰一起上。大多数鹰会终生守着一个伴侣。

维基百科上关于鹰的说明

网民的记忆:

关于鸟的二次中毒

死喜鹊

神海东青:初中时我特喜欢鹞子,一天在树林里发现了一个,正好他再吃刚捉住的鸽子,我的出现把它惊走了,我忽然想了个办法,从家里拿了些老鼠药(液体的)浇在了死鸽子上,本想那鹞子还会回来,结果他没回来,却来了一群喜鹊,结果喜鹊就到了梅了。一家伙毒死了30多只,现在还老后悔呢。对不起大自然呀。



清朝裹脚女人和她的小儿子

中国老照片:清朝小脚女人和她的小儿子

学英语其实基本方法不复杂,最有效的就是翻译、默写、背诵。之所以要先翻译和默写,是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的基础上死记硬背,和我们在一些读经学校看到的一样。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将整篇英语课文一点不错地默写出来,然后又流利地背诵出来,那他肯定掌握得很牢固了。这比抄写几十遍都有效,可惜我们的学校不这样做。

记单词、背诵英语虽然重要,但那是很枯燥而且费神的,我们以前的低年级夏令营就想办法通过分组比赛等形式,让这个记忆过程和游戏奖惩结合在一起,变得刺激好玩。具体来说就是将背诵课文的环节嫁接到不同的集体游戏中去,惩罚措施包括钻桌子等需要整个身体动起来,同时又让大家都能开心大笑的动作。辅导员和同学们一起来想,什么样的游戏适合这样的嫁接。

分组

不管是两个人的小组还是三个人四个人,如果一个组员背诵错误,其他组员可以代替或者纠正提醒,但不能看书纠正提醒。比赛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小组为单位,这样有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感情增强,气氛不会过于紧张,比赛也会连贯一些。另外,有些英语好的正好有机会表现,而基础不好的记不住的也不至于被排挤或者嘲笑,压力没那么大。

由于本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提醒,会形成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氛围,一种互帮互助的学习习惯。

造句

单词能够背出来,但要用的时候还是会卡壳,所以造句非常重要,哪怕是中英文夹杂的造句。将造句和背诵结合在一起,会让整个比赛更有节奏,有跳跃感,不至于从头到尾绷着一根神经。另外,有输入有输出才算完成了这个记忆的过程。而且造句相对而言没有那么枯燥。

反问

在己方记忆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反问对方一个问题,看对方是否记住了。这种反击会让比赛更加激烈,而激烈的比赛会让所有参与者全神贯注,包括那些有多动症的学生。

计算字数

背课文的时候要有人计算单词数,这是另外一个增加挑战难度的方法。游戏相对复杂,有多种获胜途径是这个游戏受欢迎的关键。

在这样的游戏中,尽量完全让学生自己来当裁判和组织者,这样他们在离开我们的夏令营之后还能够自己组织类似的游戏,帮助他们自学英语。

默写和背诵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都很费脑筋,而最费脑筋最伤神的方法往往才是最有效的。如果每天轻轻松松地跟着老师或者磁带读课文,是根本没什么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