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黄英寨

摘自《金井漫画》,作者:孙格非(孙老是金井漫画的创始人之一,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

    由金井镇对岸沿着九溪寺弯曲的溪水进冲约两华里处,有一座小山,虽不太高,却四周平坦,上有良田美池.桑麻竹木,杂花生树,鸟雀争鸣,水抱山环,芳草丰茂,住着几户人家,往来种作,生活怡然。由于山势平坦,人们就叫它“平丘山”。

    南宋度宗咸淳八年,因奸臣当道,国势衰危,兵连祸接,几无宁日。江西赣州绍圣寺的养性、养真、误善、误缘、觉慧、觉世六位禅师,苦于兵祸,闻湖南潭州开福寺,乃佛教圣地,乃结伴化缘前去参圣皈依。经浏阳路过金井时,预备至九溪寺参拜佛祖,稍事休息,再去开福寺。发现近处的平丘山,登山纵观,只见三面高山环绕,独此处低落平坦,而且有田有水,古木葱茏,男女种作,鸡鸣犬吠相闻,前有小溪,水清见石,出冲两里,即是金井,真是一个闹中静的修行好所在。六人毅然同意将化缘所得的钱财,在此建庙挂锡,命名“六如庙”。日以参禅礼佛,作山种土,自食其力,修身养性,不越清规。他们的佛性道德,闻名遐迩。凡属地方修斋建醮,举行盂兰盛会,超度父母,无论远近,都来相请。因此,他们已有些积蓄,见溪上木桥年久失修,有倒塌危险,乃捐资建一石桥,命名“六和桥”,对其他公益事业,也极热心捐助。

    迄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以后,六位高僧皆因年老相继圆寂,由宏志和了缘二僧继承衣钵。至元顺帝时,天下大乱。陈友谅自恃功大,拥兵自重,僭称汉帝,是时,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安徽凤阳,以军功而有天下,改国号日明,年号“洪武”。与汉帝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陈友谅败死,其弟友定率残部万余人向湖南逃遁,朱洪武乘胜追击,逢人便杀,故有朱洪武血洗湖南的传说。

其时,陈友定也在平江安定桥战死,手下只剩三千余人,由都统黄英率领,辗转流窜,逃至金井“平丘山”。

见山虽不高,而座落在群山之中,冲谷之内,地势险要,冲口夹于两山之间,宽不过二十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右面杉树坳宽约五米,只要有三百人把守,可以扼住从单家坝方面来之敌;左面官灵咀山坳之间,只需四百人把守,可以扼住大埠岭之敌。左右翼安排已定,乃调遣得力将军洪庆率一千五百人住在冲口,以御从金井方面的来敌,形成犄角之势,互相策应。黄英则踞平丘山为寨。亲率数百精兵,巡山了望敌情,指挥战斗,以图在此收容残兵败将,召募勇卒,集蓄力量,养精蓄锐,进行反攻,东山再起。后人称黄英驻过的平丘山为“黄英寨”,称洪庆将军驻兵之地为“将军冲”。

    孰知屯兵不到半月,就被朱洪武侦察清楚,乃率数倍之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黄英之师团团围困,水泄不通。黄英和洪庆指挥所部,仍奋勇拼搏,作困兽斗,争取突围,终因众寡悬殊,未能如愿。但朱军也伤亡惨重,未能前进一步。朱洪武改用步步为营的战术,缩紧包围,黄英的队伍矢尽粮绝,不战自乱,朱洪武乘势猛攻,杀得尸横遍野,溪水流红。不但黄英同他的二千多士卒,无一生逃,连黄英寨上的僧寺民舍都变为灰烬,和尚与居民,一同惨死于屠刀之下。战后乡人将尸首集中埋于一个山坡之内,名之日“万人坡”,后人触景心酸,乃改名“烂泥坡”。

    事隔八百余年,时代迭更,山河依旧,人事已非,“黄英寨”、“六和桥”、“将军冲”之名和它的历史故事流传至今。

春游黄英寨纪实

作者:田碧君(金井老街上的居民,70多岁)

【本文写于一段时间之前,与如今的黄英寨真实景象有很大出入,有一些是田老年轻时对黄英寨的记忆,更多是想象,仅作参考。- 罗】

从金井镇对面九溪寺沿溪而上三华里处,有一片座落在群山顶上的沃土,地势平坦,良田水塘,四周山岗林丛覆叠,烟云苍苍,山脚溪水环流,潺潺有声,奇花异草,遍布其中,只见蜂蝶上下飞舞追逐花蕊之中,路若流蛇,田道舒展,林舍朗然,流水人家,这不是传说中桃花源吗?这就是传说中有古寨城堡和聚义堂的黄英寨。

这个似桃花源与世隔绝黄英寨复为外人道也,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璀璨明珠足可与建成后的石壁湖媲美。一山一水相应成趣,相得益彰,也是金井镇人文景观升华,当你驱车接近黄英寨山下时,骤闻水声大作,泷泷作响,一转山弯,只见一挂瀑布从山顶石隙吐出自上崩注而下,有电骛雷骇之势,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凝似银河落九天之感,当你走到瀑布下抬头看,又是一道奇观,瀑布落下有几个阶段都是悬空,原来是有几处岩石突出,透着阳光往上看像是千万支银箭直射而下,银珠似的飞溅在人们身上,爽气宜人,随即落入湖内,旋涡团团。这个不足一米深,千多平方米湖泊卵石铺底,清澈干净,四周亭阁,石橙供游人小憩,湖面上几个竹筏,任游客自驾撑篙,随意飘荡。

从湖边沿着蜿蜒公路而上,两边翠竹随风起舞,弯腰点头欢迎游客到来,临近山顶黄英寨三字赫然在目,突见两边山峰迎面而来,相距不到十米。真是一夫守关,万夫莫开,是一个天生寨堡。【这里没有听说过有这三个字,应该从来不存在寨门和寨垛这些,只是田老表达对家乡感情的一种方法。- 罗】

进入寨门,登上寨垛,回头极目远眺,金井镇南北,东西纵横十字街一览无余,商户楼鳞次栉比,尽收眼底。俯身下视,万丈悬崖,溪水直泻而下,闪亮瀑布哗哗作响,像银丝带垂直飘下,叫人眼花缭乱。走下寨垛,一片桃花,鲜花摇曳,落英缤纷,美不胜收。

前面一个二百多平方米练武场,停了各式各样车辆,“聚义厅”三个斗大金字嵌在用石块砌成三间大厅之上,步入大厅十八般兵器排列两旁,正中间摆一把用虎皮盖成着太师椅,更显威严,大厅右侧一片梅花林,林内涓涓细流途经亭阁石櫈,送来清凉,大厅后面杜鹃花盛开,游人如织,侧边农事博物馆陈列着七十年代前农具器皿,体现着祖辈们艰辛和智慧。三人台水车,手摇水车搁在溪边,地坪上石磨,推谷推子,舂米的碓,风车,任游人尝试,拍照留念,游兴之余,闻到后面一片青翠翠长弧形潦叶壳散出的清香,包裹着粽子是千多年诗人屈原食粮,潦叶后面是一片竹海。高高的竹稍遮着列日,挡着严寒护卫着诗人食粮的原材。穿梭竹海,别有情趣,丝丝凉风从竹林中间直扇过来,直扑游人面,叫人心神俱爽。沿路返回梅花坡从山坳石级下去六十米来到藏宝洞,如不是导游介绍,近在咫尺都不知宝洞入口在哪里,只见林木参天,浓阴蔽日,几条山石沟隐现在茶树灌木丛中,在导游指引下,分开树枝弯着腰钻过一米多远石洞,方可伸腰。这就是传说中藏宝洞。这个占地十多平方米,高三米石室呈四方形,顶部像锅形,四周陡壁,顶上无水渗透,地面干燥。是存放物资天然保险库,黄英寨几次被剿灭,而后东山再起,看来是这个不为外人知道藏宝洞缘故。

我与黄英寨

作者:罗军

最近这些年,我估计没有任何一个人比我更熟悉黄英寨的了,每年都要带很多学生和家长去爬这座山,主要是因为一路都是山间小路,距离也合适,大家都喜欢跟我去徒步、爬山。

第一次看到平丘山这个词出现在《金井漫话》里,是孙格非老爷子写的《黄英寨》,不管这篇文章是不是老爷子杜撰的故事,都让我对老爷爷的想象力和文字功夫印象深刻。

孙老被批斗过,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一肚子的故事,又会写,难怪当年还年轻的晚辈李学坤听了孙老等几个金井老人的聊天,觉得一定要在他们死前将老头们的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于是有了《金井漫话》。

清朝《长沙县志》对黄英寨是有记录的,说这里是个明朝的土匪寨,被官府剿灭了,没有很多详细的文字。成王败寇,在明朝的朱家王朝眼里,黄英也好,陈友谅也罢,都是寇,他们的窝就是土匪寨。战胜了土匪的自然就是正统了。

田老告诉我,此山的山腰上有个天然山洞,我一直想带着学生去探一下,只是所有去过的当地人都告诉我,很不容易找到,而且洞口很小,里面不知道有什么,只好暂时放弃。田老是孙格非的晚辈,而这个晚辈如今也七十多岁了,头发白了大半,故事也很多。我又是他的晚辈,也在这两年捡起了生锈的笔。

孙格非、田碧君、我这三代人,都出生在金井河畔,相距一里,李学坤老人退休后也选择了在我家河对岸安家。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来自山水之间的力量,指引我们这些人用笔说话。

我们属于三代人,田碧君和李学坤老人都是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他们那一代人不管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都没机会读书。李学坤老人说,四九年解放,他一会儿从私塾被叫到新学堂读书,一会儿又被家里人叫回来重回私塾,不过最后还是被强制进学堂读小学。

但即使没读过什么书,田老也自学成了半个诗人,编故事也很厉害。李学坤老人的文化知识和笔杆子在他们那一代人里也是个佼佼者。

即便如此 —

文化断代的裂痕通过我们三代人的纵向比较,变得触目惊心。

当年编《金井漫话》,刚退休还算年富力强的李学坤只能当一个组织者,实际的主编主笔是孙格非和廖向忠两个民国时期的读书人,后面四期《金井漫话》不是他们两个主编,在水平上就开始有明显回落。

我如今尝试接手《金井漫话》的编辑工作,为了避免版权等问题上的麻烦,听从周铸的建议改名为《漫话金井》,我的整个思路和以前学爹他们不一样,《漫话金井》目前只考虑电子版本和自媒体的形式来出版发行,这样没有印刷成本,也没有什么压力,另外我作为主要采访者,文字可能会相对客观一些,不至于为了获得政府的支持而删除很多不应该删除的文字。

金井地区其实有不少平丘山,最多的就是茶园,为了方便种茶,茶园付钱请老乡们把一个个山头用双肩挑平。我们小时候在山里玩,会注意到一些或大或小的山顶显得异常平坦,一般来说都是表明当年可能有什么军事设施比如哨台,或者古代两军对垒安营扎寨的时候整平过,又或者,是曾经有一个道观,里面住着一个修仙道士。

黄英寨的平丘顶上至少从南宋开始就有寺庙,应该也有村庄,这山上听说一直到民国时期都有庙宇。抗战时期,这个村庄保护过很多当地老百姓,包括我的躲兵在这的爷爷奶奶和大姑伯父,还有躲壮丁的邻居大爷。山上一直到大概二十年前都有人居住,现在我带领游客上去,大家会惊异地看到,有一栋旧房子至今没有垮。

象三棵树茶园那样规模巨大的移山修水库运动只有在五八年大跃进之后才会看到,在那之后的六十年,是一个大破大立、人人自危的时代。

而在那之前,金井这个江南古镇就如同黄英寨上的平丘水田一样,细水长流,心境平和,温婉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