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和我一样,对一个小地方的历史人文感兴趣,那么下次来我们今井镇的时候,欢迎按照这篇文章中的线索,自己去走访一遍那些不起眼但也不简单的地方。
井
先说说我们的源头古井,也就是金井这个名字的来源。
在古代的南方山区,水井大多数是明井,因为地下水丰富,不需要打很深的吊井。以前也有些人家住在山腰,或者其他地下水不多的地方,或者只是为了离厨房和生活区近一些,也有打吊井的,和缺水的北方一样。
我们的古井就是一口南方常见的山脚明井,据说地下水从旁边的山包下流下来,永不干涸。旁边就是今井老河,在同一个水平面,所以其实这口永不干涸的古井的水量应该是从河底下浸过来的。
以前的水井是附近妇女聚集洗衣服的地方。不是说河里的水不干净,比起井水到底没那么干净,而且也不如水井方便。所以,如果你站在这口颇有些落寞的古井旁闭上眼睛,其实可以看到一群群的小脚女人在这里洗衣服、踩床单被套、洗菜,聊着家长里短。
茶
金井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种茶已经无据可考,只能猜测。我想,这里在古代既然是湖北湖南之间一条重要古道上一个挺热闹的镇,离长沙城也不算远,那这里的茶农应该不太愁销路,加上气候适宜,种茶的历史应该不短。
大多数人,包括本镇人都不知道的是,我们家乡的茶业曾经在晚清和民国时期达到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那时候不仅仅整个长沙地区都种茶,金井附近的平江也是家家户户都有茶蔸地。这其实要归功于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朝的国门,让洋货可以进来,包括洋火(火柴)、洋油(应该是代替蜡烛点灯用的煤油)、洋布、洋杆(肥皂)等等。同时,国货也可以大量出口,长沙东乡应该是当时世界最大的茶业基地。
那时候,中国与世界市场之间的联系比一百年后的今天要密切得多。
稻
种水稻的历史肯定比种茶的历史要长很多。据说,在广东省,一万四千年前就已经有人驯化水稻了,那么我们可以猜测,在那个时期左右长沙这边的先民也开始种水稻。只是,那时候的人如何种水稻我们无法想象,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只能用石头片收割,然后大概是搬到一个空旷的地方用力摔打,将稻谷弄下来。然后播种的时候应该是直接撒在地里,不知道弄一块秧田,好好照顾那些幼嫩的秧苗。那个时候的人所处的估计还只能算是新石器时代,不知道如何给稻谷去壳,即使可以煮饭,那些稻壳怎么吃真是个猜不透的难题。
对我们这一代农村长大的人来说,稻田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每年夏天老老少少齐上阵,孩子们暑假都要参加双抢,在那段热浪滚滚的三伏天里,战天斗地,抢着收割,抢着插秧,累到腰都直不起来还得继续干。没人能救你,没人会帮你。我们这代人,以及我们的父辈,一辈子最累的时候大概都是在稻田,为了家里的几张嘴操碎了心。
如今貌似饥饿已经离我们远去,永远不会回来,可有人又在说,中国的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如果碰上战争或者产量大国制裁,饿肚子的滋味只怕又会回来。
我呢,有些庆幸自己前些年回到了家乡,至少不会饿死,我们家有地。
房
我在2013年年底开始建房,2014年封顶,当时应该是镇上最高的建筑。装修好之后,每一个来参观的客人基本上都会说一句:“这格局好与众不同哦!” 懂点门道的会说:“美式乡村风格。”
之所以会有这种反映,主要是我一楼的饭厅有一个错层结构,当时这么设计是为了避免所有的厅和房间都是标准的2米7层高,那样太单调了,我这人特别受不了单调。另外这个客厅的三个门洞都是地中海是圆弧行,这个在乡下大部分人也没见过,觉得稀奇,也挺好看。
我这算是镇上唯一的一栋美式风格建筑。也可能是唯一的平顶,而不是坡屋顶。
隔壁的两栋房子都是最常见的两层白色建筑,坡屋顶,很朴实,还挺好看。有位大哥的房子用的是罗马柱,还有一个罗马风格的墙上装饰,这就有点洋不洋土不土了。
建筑是每个家庭最舍得花钱的地方,代表了每个农村家庭主人的审美倾向和标准。如果您到我们这里来观光,有时间的花,好好研究这些形形色色的房子其实也挺有意思。至少对我这样喜欢建筑的人来说,房子永远是有趣的。
人
站在路边某棵树下阴影里,观察一个地方的人其实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如果你喜欢思考,喜欢观察细节,看人真的和看戏一样有味道。
我们这个镇还不是太穷,在本地还有一些活路,所以和很多农村乡镇不一样,并不是只剩下老弱病残。青年人大部分都在外面谋生活,中年人呆在家里的就多一些,比如我,老年人大部分在家里。孩子呢?大概有70%在家乡读书。
你仔细看,乡下的人没有城里的人那么紧张,大家骑着电动车摩托车来来往往,基本上还是轻松的,为什么?因为不管日子过得紧巴还是宽松,都是自己的家乡,这里亲戚朋友众多,不会出现没人搭理的情况。另外,家家户户都有土地,有菜地,吃饭基本上不用担心,喝水不要钱,房租不需要支付。大部分人家没有银行按揭,也没有负债。
人们穿的衣服鞋子也不讲究,没几个人在乎什么品牌,过得去就行。拿我来说,只看得出衣服的款式是不是好看,看不出是不是名牌,大部分乡下人都和我差不多。